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大走访手记】叶波: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鱼水之情在用真心

    “多来乡下走走,与我们唠唠家常。”一声质朴的乡音代表了多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上面政策是真好,下面一执行就走样。”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代表了多少群众的气愤和无奈;“不做坏事的村书记不少,但办实事的好书记不多。”一句中肯的评价代表了多少群众的诉求和希望。每次走访回来,乡亲们那朴实的脸庞、憨憨的笑脸就一遍遍浮现在我的面前,浓厚的响水口音走到再远也还会萦绕耳边 。愈发觉得,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寻根之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在我心中更加清晰而坚定起来。
    9月,正值我市“正风肃纪镇村行”大走访活动氛围愈加浓烈之时,我作为一名立志恪守为民情怀的青年党员,再次来到响水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进村入户随机走访。不得不说,这次走访中群众的一些“真话、实话、心里话”深深触动了我,更加引起了我的深思。只有真正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才能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能为群众做什么;只有对群众“掏心窝子”、给群众找“致富路子”,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才能不断增强。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走访过程中,我对村民最常问的一句话是:“村干部有没有到您家里走一走、坐一坐?”可惜往往得不到想要的肯定回答。有句话说得好:“干部脚下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如果连村民的家门都不进,哪里知道村民的“难肠事”,干群关系怎么会不冷漠呢?
    运河镇有一个独居老人,当我走进他那三间泥瓦房时,激动得不知所措,拉着我的手说:“你是几十年来头一个走进我家的干部哇!”我不禁诧异:“难道村民小组组长也不来么?”老人落寞地摇摇头:“以前收‘两上缴’时,组长也最多到门外喊我,从不进门。”我不由得四处打量起老人的房子,屋内昏暗而潮湿,似乎感受不到一点阳光,斑驳的墙面隐隐地散发出一股霉味,脚下是裸露的泥土地,坑坑洼洼却被踩得乌黑发亮,难怪村组干部不愿踏进老人的门槛。临走时,老人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出家门,一直送到百米外的大路上,一路反复嘱托:“多来乡下走走,与我们唠唠家常。”此后每每想起老人那双浑浊暗淡的眼神,心中都一阵酸楚,不过我在想,部分群众生活的种种艰辛和困难,确乎能让我们因酸楚而潸然泪下,但是我们的责任可不能止于有泪,要努力改变,致力于点滴改善民生,变民生的宏大叙事为具体行动。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2007年,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 《做人与做官》,文中指出:“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虽然农村基层干部不属于正式的干部序列,没有行政级别,工资只作为其误工误时的补偿,但他们却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政策执行的末梢神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影响着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实施。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我们的村组干部不修德行,办事不公、处事不明,那么在群众口中怎会得到好的评价?
    这一路走下来、听下来,不少群众反映:“上面政策是真好,下面一执行就走样。”时至今日,群众为什么还会“信上不信下”?为什么还会这样定性自己切身的感受?我禁不住陷入了沉思。来到徐洪村村口,几个聚坐巷子内纳凉的村民,面对我的提问“村干部做事公道吗?”似乎一脸的不可思议,纷纷摆手:“怎么公道得起来,有房有车、有儿有女的吃低保,有病有灾的没人问。”“听说秸秆还田补贴发放好几年了,我连一个子儿都没见到,还不是被村干部揣腰包了。”“杂工安排从来轮不到我们,都是村干部看得顺眼、用得顺手的固定几个人。”关于这一类问题,基本走到每个村都会有村民吐槽,这里面固然不排除村民可能存在的误解,但至少说明我们的政策宣传不到位、解释不清楚。
走进中舍村,五六个村民立即围上来,向我痛斥本村公益性墓地被村干部承包高价收费的问题,说一个墓穴从2600元到8600元不等,甚至还有上万元的豪华墓穴,缴费收据分为两张,其中一张名头写“本人自愿捐助”。据了解,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是响水县推动殡葬改革节约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县民政局2017年12月制定的农村墓葬费标准是1500元-4900元不等,相关文件也明确提到“将不定期对集中统一收费的各公墓点进行督促检查,检查是否额外收费,是否按规定墓型销售和私自建造墓型”。事实上,县民政局的缺位、村干部的越位造成了公益性墓地的“不公益”,成了村民最不满意的普遍性问题。稍令人欣慰的是,墓地问题在交办后得到了初步纠正,统一的收费标准陆续向群众予以公示,从中我也看到了大走访活动的成效和意义,丈量民情的脚步不由得更加密集起来。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2014年,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指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乡村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基层村干部不一定非要办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要办好了看似小实则重的民生小事,就能让群众感动,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
    三河村2组的村民们,把我带到一小段泥土路前,指着路两旁的水塘说:“一到下雨天,水塘的水就会漫上来,路被淹得没法通过。”村民已多次反映这个问题,村干部却抱着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的态度,实在躲不过了,一句简单的“不在上头道路硬化计划内”就搪塞过去。问题真这么难解决吗?当然不是。村干部大可组织村民用泥土垫高路面,并夯结实了,足能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华余村村民们提起他们的村书记袁以华,纷纷交口称赞,直竖大拇指:“袁书记做事实在、做人厚道,这样的好书记我们举双手拥护!”“袁书记拥有两家公司,人却很随和,没有一点大老板的架子,再小的事情找他,他也记在心上想办法解决,哪怕他自己掏钱。”“袁书记给村里找项目,安排我们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有收入又能照顾家里。”通过村民们的描述,袁以华在我脑海中的形象逐渐清晰了起来,一个身家过亿的企业家兼任落后村的村官,这得有多么仁爱和高尚的为民情怀!袁以华自2014年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先后引进农光互补、秸秆利用等富民项目,200个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加村集体积累40余万元,还主动捐款3万元硬化村级道路,垫资20万元帮村里新建一座电灌站,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这句话的内涵。
    市纪委王小红书记说过:“大走访不是刮一阵风,不是形式主义,而是逐年升级的、实实在在解决群众身边问题的暖心行动。”回想着走访的一幕幕,我深切地感受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离不开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意见反馈,我们党员干部的职责就是“常回家看看”;“鱼水之情在用真心”,党员干部下基层就应该发扬“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给基层群众亮出“真心”,只要以心换心,群众定会以情换情。

    (盐城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 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