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孙成刚:最忆那一缕清风
走访到黎明村已是傍晚时分,肆虐燃烧了一天的太阳变得沉稳多情起来,它把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村庄、田野、小路着上了一层层的金黄色。
平整的水泥道路两边都是水稻田,远处一只白鹭轻盈地点妆田垄,千百年来这精灵一直在古诗句中优美地飞翔。“白鹭秋日立”、“漠漠水田飞白鹭”将它们从容不迫、优雅挺拔的身姿与水田定格在一起。
见一家农户屋前场地上有人在闲聊,我们沿着田间小道走上前去,和群众攀谈起来。村民没有城里人对待陌生人的那种谨慎和戒备,户主十分热情,未待表明身份,便搬来了木凳。很快大家便三言两语继续聊了起来,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坐在屋前,近处分畦栽种的瓜果蔬菜一览无余,远处水渠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尽收眼底。一缕清风从田间、草丛、水面而来,带着清新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疲惫之感顷刻间荡然无存。此刻此景,一种久违的感觉在我血液深处升腾。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童年时光在脑海中已逐渐变得模糊,但融在血液深处的触觉记忆却始终清晰、历久弥新,时不时被激发重启。记忆中的农村,关联着太多生动的画面,除了万紫千红的春、雨后蛙鸣的夏、瓜果飘香的秋、瑞雪漫天的冬等自然风光,还有广袤肥沃的田野,勤劳朴素善良的农民。正是这里,培育了男耕女织、守望田园、尊老爱幼、邻里相帮的农耕文明,它有山、有水、有乡愁。一缕清风、一轮明月、一汪清泉、一声蝉噪……都能勾起人们对故园的相思,乡村承载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不知何时,农村的光芒褪色了,逐渐变成了城市的附属品。随着乡村人口流失、环境污染、治理失序、文化割断,在人们的口中,农村与“贫穷”、“落后”、“脏乱差”一样成了形容词,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农村贫富分化的鸿沟深了,家庭结构的框架散了,乡土社会的纽带断了。曾经吟风颂月、迸发诗意的风景不在,映入眼帘的是:撂荒的农田杂草丛生,破旧的房屋摇摇欲坠,留守的老人儿童苦苦支撑,黑臭的河水不见游鱼……
中国乡村的根不该断、不能断,也不会断。令人振奋的是,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重新认识乡村、重新发现乡村、重新评估乡村,正当其时。走访发现,长期闲散的农田成了“摇钱树”,淤塞不堪的河道得到了清理,鳞次栉比的小楼拔地而起……乡村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一幅美丽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告别了热情的村民,来到了村部,村支书风风火火地从康居工程拆迁现场赶回来接待了我们。对村里基本情况、近期工作安排等等,这个40多岁的中年汉子娓娓道来,得知群众给予了众多赞誉,满脸倦容的他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村干部是党员群众的带头人,与农民群众直接接触,其一言一行都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么少得了他们呢?清风荡涤处,泥土亦芳香。我市“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正是一缕清风,着力清除基层政治生态“污垢”,精心涵养激浊扬清“水源”,培育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凝心聚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行走在夕阳西下、暮色苍苍的乡村小道,耳边飘荡着远处喇叭传来的歌声,迎面的晚风中带着些许凉意,也飘溢着丰收的味道。
(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 孙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