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陈锡钢:是什么让群众不满意?
“村干部平时从来不上群众门,村里发放的补贴我们也不知情,村务公开想公开就公开。”近日,随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王小红在建湖县九龙口镇五谷村走访第一户人家时,就听到这样的反映,着实让我这个纪委监委法规研究条线的同志感到意外。
走访组接着问围过来的群众,“村支书平时办事公道不公道,说话有没有威信,群众对他是否认同?”
有村民激动地说,“谈什么公道,那谁谁谁家条件那么好,还享受着低保,这怎么能公道呢………”
也有群众冷漠地说,“他当他的村干部,我做我的老百姓,没什么好说的。”
村民的激烈反映和漠不关心,形成了两个极端,但都让走访小组的同志陷入了深思。应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温饱问题已没有任何问题,而且生活条件在越来越好,为什么他们却对自己村的党组织不拥护、对村党组织书记不认可、对村集体的事项不关心呢?
为了印证村民的反映,走访组来到五谷村党群服务中心,找到了村支部书记,听听村干部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还没等走访组坐稳,一位村民情绪激动地走了进来,指责村支书当官不办事,自己乳腺癌动了手术,村干部不管不问,大病补助没有发放。
村支书解释道,不是他们讲的那一套,每次收取费用和秸秆禁烧时,村干部都是到群众家去的,涉及农户的补贴、慰问金什么的都按时发放到群众的一折通上面了,老百姓不满意我也没有办法,反正该给老百姓的钱一分也没少。
那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什么没有明显提升呢?这个时候,王书记的讲话,给五谷村村干部和我们走访组同志上了深刻的一课。王书记说,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体现在物质上,还要体现在精神上,群众心气顺了,自然也就没有怨言了。村支书是村“两委”班子的主心骨,是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言人”,位子不高责任很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对党的印象,绝大多数来自于对村干部的信任和印象。村干部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才会真心拥护你、支持你,平时不仅要走到群众的家里,更要走进群众的心里。
实践反复证明,村支书能力强、威望高,村“两委”班子就有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村支书办事公道、为民务实,其他干部作风自然扎实,人民群众自然心平气顺,社会矛盾纠纷自然也就会减少。群众不少怨言、不少反映,还是村干部作风不严不实、不人性化导致的。村干部的作风,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切。
在市纪委监委领导班子的示范带动下,各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班子和市县两级“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的职能部门,都自觉行动起来,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开展大走访活动,年底前将走遍全市149个镇(街道、中心社区)2234个村(居),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情民意,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让群众真真切切地从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这次参与纪检监察干部“大走访”活动,让我对为民、初心有了更深的感悟:作为纪委监委机关参谋服务部门的同志,必须牢固树立朴实真挚的为民情怀,调查研究、服务决策都要时刻从基层群众所思所盼出发,多提顺民心、合民意的建议;督促检查、推动落实都要注重从基层实际出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大走访”访的民情民意,催生的是各层各级党员干部作风的“大转变”、提升的是涉及民生问题监督的“大实效”。
(市纪委监委法规研究室主任 陈锡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