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滨海

滨海:“三抓三化”深入整治“三资”领域突出问题

    近年来,滨海县坚持以深化开展“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为载体,切实把整治“三资”领域突出问题作为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深入整治“三资”领域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系统化整治“三资”领域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整治“三资”领域不正之风,深化抓、抓深化,始终保持从严执纪监督高压震慑。一是压实监督责任。高度重视整治“三资”领域突出问题,作为履行监督责任重要内容,扎实开展“监督责任”落实年活动,细化明确县纪委常委会、机关各室、监察员办公室和镇(区、街道)纪(工)委职责,形成整体合力。推进镇村纪检监察员制度,按照一个支部配备1名要求,在全县16个(区、街道)“六大中心”、296个村(社区)配合390名镇村纪检监察员,重点加强“三资”管理、扶贫、基层干部作风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线索及时上报镇(区、街道)纪(工)委调查处理。二是强化执纪查办。顺应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求,整合信访室、案管室、党风室、纪检监察室和监察员办公室力量,明确整治“三资”领域突出问题相互职责关系,推行“三资”领域信访举报逐件签批、统一交办、从严查处、销号管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去年以来,共受理“三资”领域信访举报140件,立案查处51件51人,重点查处了界牌镇许家圩村原村会计张得富、原村支书汤峰贪污侵占征地补偿款窝案。三是推进综合治理。把整治“三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持续深化“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召开工作推进会,通报曝光并深刻剖析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严明“正不规范、不公平之风和肃三资管理工作纪律”的“正三风肃五纪”要求,从制度上规范“三资”监管问题。组织开展“正风肃纪360”村村到户户访活动,梳理交办“三资”领域突出问题277个。

     制度化破解“三资”领域突出问题。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综合治理全过程,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资”领域腐败问题。一是从“财”入手,健全“六个统一”机制。针对“三资”监督管理漏洞,从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入手,对近年来实践总结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系统集成、完善提升,形成农村财务管理“六个统一”模式,即统一领导,建立农办+农经中心+村(社区)三级体制。统一账户,全县144个镇级账户核销80个,规范财政资金7242万元。统一记账,农经中心集中记账管账。统一结算,全面推行涉农资金非现金结算。统一管理,坚持以农经为主、所在村(社区)配合的管理原则,加强对村会计的统一培训、考核、管理。统一监管,建立健全账表、账账、账证、账据、账实、账网“六账合一”村级资产资源数据库,定期审计,全面监管。二是从“人”入手,推进会计异村任职。按照“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异村任职、一线监管”原则,采取全员异村任职模式进行,镇(区、街道)内部强村到弱村、先进村到后进村传帮带轮换,全面推行村会计异村任职制度,实现村会计合理流动,从制度上防范“三资”监管漏洞。截至目前,全县296个村(社区)中有245名村会计完成异村任职工作,占比83%,其中10个镇(区、街道)实现全覆盖。三是从“权”入手,编发“小微权力”清单。按照于法周全、于事简便的原则,抓住“三资”领域易发多发的薄弱环节,全面建立9类、36项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绘制运行流程图,强化过程监控,进一步明确每项村务权力事项的名称、具体实施的责任主体、权力事项的来由依据、权力运行的操作流程、运行过程的公开公示、违反规定的追责办法,保证“小微权力”规范运行。

     平台化防范“三资”领域突出问题。坚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切实防范“三资”领域突出问题发生。一是抓平台融合。在全面建成“阳光扶贫”监管平台和“三资”监管平台的基础上,为切实解决信息不共享、不兼容问题,构建“阳光扶贫+三资管理”平台,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加强对“三资”特别是扶贫资产资源的监管,推进阳光扶贫工作精准实施。二是抓监督嵌入。县纪委监委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两个平台”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动态核查、系统预警、人工排查、当日交办”工作机制,着力发现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有无瞒报漏报、应交易不交易、交易价格异常等问题,并通过下发交办单和开展实地核查等形式,强化整改落实,确保扶贫资金和“三资”保值增值。从5月20日驻点监督以来,共下发交办单270份,发现并纠正问题400余个。三是抓人机互补。开展动态清产核资,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实。通过3轮清产核资,全县农村集体资产3.73亿元,土地、林地、水面等资源10.89万亩。同时,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实行农村产权交易集体签字、长期公示、过堂把关、终身负责、问责追究机制,实现应进必进、应交易必交易。自平台建立以来,截至9月15日,共交易2057笔4.61亿元;查处问责应进不进、应交易不交易案件2件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