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广开“才”路
●聚天下之才,必有天下之怀。正如李斯《谏逐客书》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古往今来,国家崛起大都是首先聚集人才。用人非止一端,取士不拘一格,五湖四海广开“才”路,从源头引入活水清流,才能提高发展质量。
思维决定出路,选人用人要有宽广的视野,更要有开放的格局。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秦终胜六国,有赖于“虎狼之师”,更倚重天下英才。秦孝公的《求贤令》震古烁今,“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函谷关虽然挡住了六国军队,但秦国的客卿制度却敞开大门,令能者竞相奔赴,因此关中虽是秦土,却成为天下英才的共同舞台。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卿,助秦外拓疆土、纵横捭阖,内强君权、平衡公族,以强秦为己任而全力以赴。客卿各展其才,甚至可以出将入相。据学者考证,自秦惠文王时代起,有超过半数的秦相来自秦国之外。由此说来,秦之灭六国,实借六国之力也。
五湖四海选人用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秦国的老对手魏国,在战国时代最先崛起,曾经是举世瞩目的人才高地。魏文侯治下,群贤毕至,以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以李悝、翟璜为相,以乐羊、吴起为将,文武并进,开创霸业。但其后魏武侯、魏惠王举措失当,导致吴起奔楚,商鞅、范雎入秦,国势遂江河日下。
好钢用在刀刃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聚之有法还需用之有道,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才活力。汉高祖刘邦曾经感慨,论运筹帷幄自己不如张良,论后勤保障自己不如萧何,论领军作战自己不如韩信。但是使“汉初三杰”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才能,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韩信、陈平原本在项羽帐下籍籍无名,转投刘邦后都大放异彩,为扭转局势立下奇功。樊哙是屠狗之辈,灌婴是街头小贩,周勃是吹鼓手,各色人等在大汉的熔炉之中,都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充分信任,往往能激发出人才最为积极的活力和动力。
五湖四海不是照单全收、简单加法,而是在包容和整合中实现人才重塑。唐太宗不念旧恶,不宠故旧,唯才是用。于是,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魏征来了,成了一面不离左右的“镜子”;刘武周的猛将尉迟恭来了,成了最为忠诚的“门神”;突厥族的阿史那·社尔、铁勒族的契苾何力来了,成了能征善战的猛将。唐太宗虽然求贤若渴,但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一视同仁,绝不偏袒秦府旧将。当时以“四善”考核官员,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把德行放在了首要位置。“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为“贞观之治”蓄足了后劲。
聚天下之才,必有天下之怀。正如李斯《谏逐客书》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聚集人、团结人、选对人、用好人,确定发展方向之后,人就是决定性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需要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才队伍。既要五湖四海、三山五岳,更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把人才聚起来,以赏罚分明的标准让人才动起来,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中共创美好明天。(崔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