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大走访手记】邱雨云:用行动拆除这堵“心墙”

    今年7月,市纪委监委机关开展了纪检监察干部“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大走访活动,计划用5个月的时间对全市所有的镇区、50%的村进行走访。我被编入第八组,要在5个月内对响水县的14个镇区和74个村进行走访,工作量还是挺大的,压力也不小。至今已走访三个月,随着走访的不断深入,接触到的村(居)干部、群众面越来越广,我的心却越来越沉重……
    “村干部平时有没有到你家里来看看?”一个普通问题,不同的镇、不同的村、不同的户基本一致的答案:“他当他的干部,我做我的百姓,要他来干嘛?”、“从来不来!”、“村干部多忙,到我们老百姓家干嘛?”、“现在又不收钱了,村干部来干嘛?”,一句句朴实的语言鞭辟入里、直击心底,勾勒出了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的现状。国家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指数理应不断提升,农村应该呈现出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但为什么有些村的群众和村干部会形同陌路?何时起,群众与村干部间堆砌起了一堵厚厚的“心墙”?
    五保低保、土地流转、粮食直补……国家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政策,为什么在执行中会成为群众与村干部的隔阂?走访中,不同的村、不同的户都说党和国家政策是好的,但政策在基层执行中却存在诸多不公,村务不公开、村干部优亲厚友、标准不一等等,对村干部工作牢骚满腹、怏怏不平……
    在六套社区皂角村农户家走访交谈时,女主人突然压低了声音告诉我们:“……有门路的才能吃到低保,不远处一家,你看,大楼房住着,还吃着低保……”诧异中,我们随着她的指向看去,的确,一幢二层小楼,这样的人家符合低保条件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市纪委张国锋常委决定和我们一起到这户人家探个究竟。
    厨房里,一位老奶奶正在摸索着家务,墙壁上挂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签约服务公示牌”,牌子上写着户主:彭寿兰,家庭人口:1人。正看着,老人听声摸着过来与我们打了招呼,张常委与老人攀谈了起来。老人已70多岁,共有过两个儿子,这幢小楼是老人的大儿子生前所建,建起来不久,大儿子就因积劳成疾去世了,儿媳也走了,没两年二儿子也去世了。老人经受不住丧子之痛,整日以泪洗面,眼睛基本已经失明,唯一的孙子外出打工后就没回来过,老人一人孤居,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根本没有劳动能力。村干部没有机械地认为有房就一定不符合低保的条件,而是将真正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纳入低保户进行帮扶。在这户人家的低保评定上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还会引起别的群众、甚至邻居的猜疑和不理解呢?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浓厚的“农民情结”,这种情结让亿万农民感到一种关怀、一种温暖、一种幸福。但是我们的一些村干部呢?走访中,我们发现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拉家常、问冷暖的村干部少了,而很多村干部生活在农村却不了解农民,工作在农村却不能心系群众,思想上不重视农民、感情上不贴近农民、行动上不关心农民。有的村干部作风飘浮,高高在上,看不起农民,主动走近农户家里少,与群众促膝谈心的更少,有的甚至冷落上门办事的群众,漠不关心群众诉求,甚至对群众的诉求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动辄批评训斥、罚款摊派、强征强拆,伤害了农民群众的感情,久而久之,一堵厚厚的“心墙”就隔在了群众与村干部之间。
    “心墙”不是一天两天砌成的,同样,要拆除这堵“心墙”也需要我们慢慢地用心去感化。“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正风肃纪镇村行”走访不断地深入,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走访能真正触动我们村干部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与民相亲、与民同乐,在与民众的“零距离”交流中,听民声、解民意、知民情。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群众对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心墙”也就不复存在……

    (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 邱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