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姜亚东:找准堵点 对症下药
徜徉在乡间小道,穿行于田埂地头,与村组干部扯兴村富民之计,与部分村民聊家长里短小事,我看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喜人新貌,了解到许多平常坐在办公室里无法知晓的新鲜事儿,听到了几种相互冲突的意见和观点,深切地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作为纪监干部,唯有在“正风肃纪镇村行”大走访活动中,找准制约乡村建设发展、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堵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才能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渠道,理顺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的情绪,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合力。
百姓唠叨中隐藏民生改善着力点
与村民聊天,说得多的,无非就是自家有没有好的发家致富项目,收入比上年比邻居多了少,谁家的孩子在大城市上班刚买了房,某人的孙子孙女考上名牌大学了,哪位老板最近回村捐款修路敬老了,也有的说着说着,就说到哪些历史矛盾到现在还没解决,哪位干部能力还不强,威信还不足之类的话题上了。
梳理分析村民们闲扯的内容,看似包罗万象、杂七杂八,却全面反映了近年来农村建设和发展给村民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人们的精神头更足了,对未来的期盼更大了。但不容忽视的是,村民们对基层组织的工作,甚至对个别干部的作风,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对于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列出清单,责成相关责任单位细致调查、限期解决。对反映集中的路桥建设等民生工程问题,我们纪监干部要注重跟踪督查,了解清楚来龙去脉,按现有政策是否能解决。如果现在能解决的,就督促相关单位挂图作战、立即解决;如果因政策规定或经济条件限制,暂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求得群众的理解和谅解。特别是对于村组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要严肃认真地对待,逐项逐事核实,只要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只要存在影响干部形象的现象都要坚决整改,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教育广大村组干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努力当好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
干部言语里透露作风改进关键点
与村组干部交流,讲的多的,是村里的各项工作、村民的富裕程度等在镇里的排名,是近年来兴办了哪些实事,是某项工作经验在镇上得到了推广,是农村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是村民对村组干部的期望值越来越大,是他们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时的力不从心,是他们虽付出了许多却得不到有的村民认可时的迷惘。
村组干部在农村建设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成绩不说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尽管确实有个别村民对村组干部“平时见了不理你、需要办事才找你、办得不好还骂你”,村组干部也不能因此灰心丧气、忘记使命。当然,个别村民的行为和评价失之偏颇。但不容置疑,“民意闲谈中”往往就最能发现基层组织和干部工作中的得失与不足,村组干部应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建议,听得下群众的批评,做到闻过则喜、立行立改,无则加勉、引以为戒,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做好本职工作。
走访中,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某村在开展一项工作中,把应该专项列支的工作经费和补助打到几位农户的“一折通”上,然后由这些农户取出来交给他们,不了解情况的人还认为他们在私分公款。这个乌龙事件告诫我们,对村组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务必放松不得,必须经常抓、抓经常,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村组干部热爱农村、关心群众、踏实做事、不谋私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建功立业。同时,在农村大力推进财务公开、组务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廉政监督员、“三老”(老党员、老教师、老村民)等议事组织和群体的作用,让村组干部中的谋私利、不作为、乱作为等不良现象在广泛监督下无所遁形。
多年前,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曾红遍全国。如今,常下乡看看,应该成为我们纪检监察干部的份内职责和自觉行动,唯有常下乡、常到村组、常走访村民,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情况,听到基层群众的反映和呼声,及时发现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差距和不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纪监人的应有贡献。
(东台市纪委监委第五派驻纪检监察组 姜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