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草
汽车行驶在河西走廊。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远处,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若隐若现。我坐在车上,有些昏昏欲睡……“看,那是什么?”朋友叫我。睁开惺忪眼睛,我把目光投向窗外,只见路旁生长着一簇簇的绿草,我眼前一亮。尽管这些草矮小,也不浓密,却给这块荒凉的土地带来一抹绿色的生机。
朋友告诉我,这种身上带刺的草,只生长在戈壁上,骆驼最爱吃,因此人们叫它骆驼刺,亦名骆驼草。我听说过这种植物,今天和它不期而遇,心里感到一阵惊喜。为了让我看得清楚些,司机放慢了车速。隔着车窗,向外望去,这草或疏或密,由近及远点缀在这片荒漠之中。有的绿油油的,有的略显枯黄。朋友告诉我,它的叶子和花都很小,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它俯身在大地上,和地面贴得很紧,肆虐的狂风,对它无可奈何;它的根扎得很深,吸吮着大地深处的水分,让它得以生存。它和红柳、胡杨并称戈壁沙漠上的“三勇士”。
我对骆驼草肃然起敬!骆驼草不仅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也曾为远道而来、负重前行的骆驼提供了草料,更让那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行旅之人看到了希望。骆驼草为什么能在这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下去?从它身上我读到了两个字——坚守。一年四季,无论是风霜雪雨,还是烈日炎炎,它都坚守脚下这片土地,从未离开过。骆驼草在雨水充足的时候,吸足水分,储存起来,可供一年生命之需。所以,干旱时节,它一如红柳和胡杨,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这期间,它不仅要忍受风沙的折磨,更要经得住漫长岁月寂寞的考验。坚守是一种选择,是需要信念作为依托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看过一部影片《骆驼草》。影片讲述了一位女青年扎根边疆、报效祖国的故事。主人公大学毕业后,来到戈壁导弹基地,献身国防。这部片子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骆驼草也作为一种象征,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优秀的品质,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传承的。现在仍有许多人,像骆驼草一样在此默默坚守——不然,就不会有高铁、高速公路在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向前延伸;就不会有那高高的通信及高压电网的金属架在这丝绸之路上拔地而起……
尽管那长长的驼队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尽管这昔日的漫漫长路,如今可朝发夕至,但我们仍需要骆驼草的那种矢志不移的定力和精神。(张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