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锻造办案“火眼金睛”
不惧困难,务实高效,他参与办理过备受社会关注的“百名红通”1号人物杨秀珠案;立足基层,敢闯敢干,他在全国率先引导探索“把纪检监察机关原办案点作为留置场所,并由公安机关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模式,有力助推了案件办理;紧跟步调、保持一致,他带着大家开展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研究,摸索出了蹲点深查等有效做法……
陈刚1989年进入纪检监察队伍,2018年7月1日因病去世,此前是浙江省嘉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眼光毒辣,一针见血”“善于把握节奏,抓好细节”“勇于担责,很有方法”……这是大家对陈刚办案的一致评价。陈刚到底凭借什么,炼就了办案的“火眼金睛”?
善于沉下去把业务学精做实,是前提
年轻的时候,陈刚就奋战在纪检监察办案的一线,是出了名的敢闯敢拼。可以说,这为他炼就办案的“火眼金睛”打下了扎实基础。
浙江省委巡视组巡视专员施锦焕和陈刚共事过。一次,两人一起前往台州市椒江区查案,谈话结束已是深夜。为了尽快完成调查工作,陈刚连夜整理调查材料。施锦焕说,那时还没有电脑,全靠手写,陈刚写了满满的七八页纸,字迹工整,思路清晰,几乎是一气呵成。这个拼劲,可见一斑。
2013年5月,陈刚调任嘉兴。初来乍到,他就跑遍了当地的所有县(市、区),走乡镇、跑企业,深入基层开展情况摸底。为了尽快掌握真实情况,他去调研前经常不提前打招呼,车子开到哪里就在哪里下来走访。嘉兴市纪委常委张黎群至今记得,2013年下半年的一天,陈刚拉着他要去县(市、区)调研,出发前特意关照:“千万不要提前透风,咱们就悄悄地去。”而当车子按原计划行驶时,陈刚又让司机变更路线,说先去就近镇子了解工作。
沉下去,方能听到真声音,方能找到好线索。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是陈刚对口联系的乡镇。该镇党委书记吴卫东说,陈刚经常会到镇里了解发展状况,走村入企帮助解决燃眉之急,主动倾听群众的问题反映,他们既感压力又充满动力。
骨子里的刚正不阿,是底气
少了“乌烟瘴气”,办案的“火眼金睛”才能擦得更亮。
反腐败教育基地项目招标前,有人给陈刚打招呼,推荐建筑企业和供应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并向对方介绍了正规办事程序;亲戚朋友想来嘉兴做生意,希望他牵线搭桥,他直接撂下一句“我在嘉兴当纪委书记,你们就不要在这里赚一分钱”;女儿结婚,他要求一切从简,所有红包一律不收;病重住院,他在病房门前贴上“谢绝探望”的纸条,除了工作,一概谢绝……
多了有效保障,办案的“火眼金睛”才能大放异彩。
“你们尽管放手去做,有什么事情我担着。”每次办案碰到堵点、难点,陈刚的这番话,都会给办案人员无穷底气和勇气,“他不光这样说,也真正带着我们在突破。”
2017年,平湖市承办了嘉兴首个行受贿留置案。该案件最大的困难和风险是行贿对象经常出境,一旦当事人闻风而逃,不但会让办案陷入被动,还会带来不良社会影响。陈刚没有丝毫犹豫,顶着压力,多方协调,带领平湖率先探索了对行贿人和受贿人同步实施留置的措施,使案件得以快速突破。
为更好推进办案工作,陈刚根据嘉兴实际,引导大家探索“把纪检监察机关原办案点作为留置场所,并由公安机关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模式,并进一步加强技术含量,提升留置人员安全系数。正是因为陈刚为大家统一了思想,闯出一条改革试点的正确路子,才为改革的全面推开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执纪中的精准研判分析,是关键
在同事们看来,陈刚办案有“五法”:
一是关注信访举报实不实的问题,对其中的细节要看仔细。在他看来,信访举报大多是匿名的,但从这些细节里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二是关注被反映的领导干部的一贯表现,注重消灭反腐盲区,注重把握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比如,在查办嘉兴城投集团、嘉兴建委等单位的系列案件中,通过他的有力引领和精准把握,既使案件取得了有效突破,也充分发挥了纪委作为政治生态“护林员”的作用。
三是关注被反映的领导干部在权力运行中是否真正存在为他人谋利的情况。通过外围调查,以事实说话,弄清事情真相。
四是关注被反映的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这里既有工作作风,也有生活作风。比如,看其是否习惯于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是否是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是否存在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这种延伸性的调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关注初核后的问题线索,是否存在关联性的“实证”。纪检监察工作,是挽救人的工作,更要做细做实,把严管和厚爱结合起来,才能让人心服口服,真心改过。
多岗位的历练,自身的坚守和努力,成就了陈刚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他用自己的点滴行动,锻造了办案的“火眼金睛”。陈刚在嘉兴任职5年,共查处县处级干部24人,无一人申诉。(颜新文 金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