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俞正秀:倾听群众的心声
走近条海村,是因当前我县纪委监委开展“正风肃纪镇村行”“村村到”大走访活动。
去之前,同事们就跟我开玩笑,“你们这个组分工条海村是最省事的,因为这个村已经五年没有一封信访件了,连到镇里上访的都没有。”
中年男人,1.7左右的个头,骑着一辆半旧的125型摩托车,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一眼就似乎能看见眼底的大眼睛,说话时不紧不慢的腔调……这是我初见条海村党支部曹海荣书记时的第一印象,我觉得他和苏北平原上所有的庄稼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甚至觉得他有些木讷。
因为条海村人口分布散,且群众对陌生人保持戒备心理,为了提高走访效率,我们走访组一行三人,分别由三个村干部带着分头下去走访群众。又因为要了解村干部平时的作风问题,要求和群众谈话时,村干部要回避。
我分的是离村部最远、人口分布最散的二组,曹海荣主动要带着我一起去,他说,“外面气温有36度了,我有摩托车,可以快点,要不然在大太阳下面走得时间太长,人容易中暑。”
他一边熟练地骑着摩托车在农村七拐八弯的小土路或石子上前行,一边嘱咐我,“你抓好车,路很颠簸。”
“曹书记,您对这些路很熟悉啊。这么窄路,您这车开这么溜。”
“我骑熟练啦,我和村干部每天都要坚持下来跑一跑,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特困户家中,轮流要看看才放心。另外,还要看看群众庄稼的长势,按照统防统治的要求引导他们治虫、浇水……”
……
我们来到的第一家是个低保户,户主老陈正在太阳下面洗菜。
来的路上,曹书记就向我介绍了老陈家的情况,叫他老陈其实也不算老,也就40岁出头吧。他老婆是外省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病发起来的时候能杀人,有次差点把自己孩子杀了,幸亏隔壁邻居发现的早,所以他不能外出赚钱,只能在家里守着老婆,种一亩多地。老婆病好些时他就在镇里打些零工补贴家用。他老婆一年要发几次病,一发起来就要去市里精神病院住院,除了报销的费用,还要自费不少钱,平时还要正常吃药。两个孩子要读书,所以家里经济非常困难。
老陈用一条破旧的毛巾擦拭了手上的水,捧出墙角瓜藤已经干了的西瓜,要切开给我们吃,我赶紧拦着了。
“我家感谢曹书记呢,要不是他,我们连饭快吃不上了。”
“那年评低保的时候,党员们大多有异议,我平时走得多,听得多,我知道他家的实际情况,只不过老陈好面子,平时这些事情不和别人说,他是真困难。我和他无亲无故,心里是真想帮助他。后来,我就把他的情况和党员们耐心做好解释说明。”曹书记说着。
“曹书记还专门带了几个党员来我家看看情况。”老陈插话道。
我和走访对象单独交流时,曹海荣都自动回避了。
“您知道村干部平时有没有吃喝、打牌、打麻将这些情况?”“您有没有听说过他们平时对老百姓有没有吃拿卡要的情况?”“村里的财务这些事情您平时知道怎么用的吗?”
……
对于我抛出的这些问题,群众的回答都没有什么停顿或是疑虑,都很直接地回答说没有。
“曹书记不会这些东西,他也从不喝酒。”
“平时一有事,他就到我们群众家里跑,哪有时间打麻将啊?”
“我的低保就是村委会帮助我申报的,我从没花过一根香烟啊,更不谈截留了。他们平时还经常来我家问问我身体情况。”
“一听说张三、李四两家为地界吵架了,曹书记马上就骑摩托车来劝解了。”
“我们村里每用一分钱,群众都可以看到,公示栏里有,每月都经老党员审核把关、监委会、理财小组几道关呢。咋能不放心呢?”
……
来到老党员代表陈必善家时,已经快午饭时分,他们一家正在吃饭。老党员拉着曹海荣的手,一定要他坐下来吃饭。看得出他是发自内心的真诚邀请。
因为要问一些村干部的作风问题,曹海荣主动到厨房里回避了。
“我们曹书记是个好干部,他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村里工作上,放在群众的小事上。哪两家邻居吵架了,他连晚要去做工作,帮助他们化解矛盾,调解心结。”
“哪个群众生病了,他会第一时间看望,带去温暖和关怀。”
“我一路上听到了对曹书记的许多赞美之词。您作为一名正直的老党员,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下,曹书记他们工作还有什么不足吗?”
“目前,我们2组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2组与村主干道的路还没有修通,群众下雨天出行难。”
……
回程正好走到老党员说到的这条路上
“曹书记,目前,二组群众对我们走的这条路很有期待啊。”
“这条路已经立项了,今年我去镇里农路办和水利部门协调10多次,终于把这事弄好了,不要村里百姓筹钱。资金有限,而要做的事情太多,只能一件一件排着来。”
“曹书记您真是做了大好事啊。”
“我平时走访的时候,自己走都觉得困难,何况一些年老体弱的群众呢?再不修,我觉得愧对群众啊。”
一路上边走边谈,曹书记对二组接受走访的群众了如指掌,每家每户都能说出人口、收入等情况。
“我刚才听群众说条海村有集体资源啊?”
“我村在渔场有100多亩塘口,以前每年的承包费群众都不放心,害怕村干部私分乱用,要求全部分掉。我做村书记后,开了群众代表会议,向群众承诺,每一分钱都公开透明地花,让党员们集体评议、让理财小组监督、让村监督委监督。每分钱都用在村集体事情发展上,用在刀刃上,五年了,塘口公开在镇交易平台上发包,收入逐年上升,每年的租金用于村里的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看望一些困难群众等公用支出,五年来资金使用一直向群众公开公示,目前还没有群众对资金使用情况有不好的反映。”
“曹书记听说您这村以前可是个信访老大难村,现在已经五年没有信访件了。”
“我做书记五年来,最大的原则是坚持与群众多交流、多沟通,多听听他们的声音。我看人家都骑电瓶车,用电省钱。我坚持骑摩托车,是因为电瓶车有时电不够在村里转一天的。我们经常要上门听听群众的心声啊。”
“可是有些群众很难缠的啊。”
“做农村工作就是要将心比心啊。老百姓的心也都是肉长的,他不是不讲理,有的事情你要和他细细地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只要你讲理,群众也会讲理的,以真心换真心啊。”
等到其他的组走访全部结束,已经十二点出头了,我们婉谢了曹书记留下吃工作餐的好意,坚持要一起回到单位。
五年无信访。曹海荣带着村委班子五年来坚持倾听群众的心声,五年来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五年来时刻规范村干部的行为,这应该是该村五年无信访的“秘密”所在吧。
如果每个村的村干部都能做到这些,基层的政治生态一定是崇廉向善的。
如果每个岗位、每个为民服务的部门都始终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群众怎么会不满意呢?
回去的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时泛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阜宁县纪委监委 俞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