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大走访手记】顾红玲: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清晨的田野,晨雾还没有散去,太阳便升了起来,沐浴在金色的朝晖里,我们第二走访组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
三个月来,我们走遍了大丰80多个村庄,近300家农户,愈发觉得,每一次走访都是思想和心灵的洗礼,大走访就是“寻根之旅”和“修炼之道”。你离群众越近,群众离你也越近。下去不下去,感受不一样。下去了,才能把我们的工作直通群众的小院子,把党委政府的眼睛和耳朵延伸到每一个家庭;下去了,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期盼。
走村入户——
用脚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走进高大伯家承包田里,大伯今年71岁,是名党龄40多年的老党员,和老伴常年在家务农,儿女都不在身边。简单聊了几句家常,高大伯就打开了话匣子:“日子现在是好多了,但是我们和城里人不同,我们农村人没有退休工资啊!老了之后没有了劳动能力,一切开销都得靠现在攒。建国初期,为了建设新中国,农村、农业、农民为国家作了多少贡献!现在国家也应该给农民、农村多想想办法了。”我说:“是啊,我也是农民的孩子,上大学前一直在农村生活,农民的辛苦和难处我知道。大伯您是说,农民没有养老金?”“可不是吗?儿女们生活本来就不易,让他们养老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等我们老了,生活的开销从哪里来呢?这也是我们庄里很多老人的担忧啊!”我说:“您反映的问题,我会向上反映的,我想上面会越来越重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的,您跟大婶平时也注意锻炼身体,身体好比什么都好。”
从村里回来的路上,我的内心一时难以平静。有人说,每一次走访就是一次“走心”,我非常认同。虽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时间一长感受不深了,真需要经常到农村去走走,听到群众内心的声音。村民们虽说生活改善日子好过了,但他们对文化生活、养老保障有了新期盼。只有顺应需求,丰富农村文化、解决百姓后顾之忧,才能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共识,汇聚起最强大的力量。
感恩生活——
大走访中不一样的故事
    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我见到了邹阿姨。她身材不高,看起来像六十多岁,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我关切地问得了什么病,她摆摆手只说一句“老病了”。与她的聊天一直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她非常明事理,所以聊起来也非常愉快。 “阿姨,有什么困难你就直说吧,我可以将情况反馈上去。”,她有点感动,断断续续的讲了她的故事,她儿子患病去世,媳妇改嫁,自己患有糖尿病综合征,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照顾不了自己,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怎么办呢? “这个事我一定向乡镇反映反映”,我临走时把我的联系电话留了下来,并嘱咐有困难就打电话给我。我要走时,她依依不舍,感动地一直落泪。
    从邹阿姨家出来,我在想如果没有大走访,也许很难有机会心贴心地感受群众的疾苦,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内心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我想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于生活心存感恩,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与邹阿姨相比,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好得多,我们应该学会施爱,懂得感恩。“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大走访活动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
倾听民声——
让大走访更具温度和情怀
    午饭后,来不及休息,又匆匆出发了,只想多凑点时间,多去几户人家看看。刚到村口小桥边,就被几个热情的村民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原来村里集体有近百亩蟹塘,多年前承包出去,但租金一直没有调整,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要求我们“查一查”。我们在回访村部时,专门进行了调查了解,并留下联系电话,要求村里近期给群众一个满意答复。在与村民们拉家常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无论是低保户还是普通户,他们都很乐观,不会把难处挂在嘴上,但我也亲身感受到了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还有“空巢”老人生活问题,看病贵、就医难等问题,仍需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
    一路走下来、听下来,发现群众也有不少堵心事,群众的幸福感很具体,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工作一定要落细落小、一枝一叶。“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叩开了群众的家门,才能叩开村民的心扉,但要真正做到市纪委王小红书记要求的“言必行,行必果”,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夕阳西下,晚风徐来,又见炊烟袅袅升起,乡间小路上,我们的走访还在继续……

    (市纪委监委第八纪检监察室  顾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