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陈友根:用“脚步”消除“误会”
深秋的滨海大地,叠翠流金,市纪委监委第十五派驻纪检监察组同志和市民政局陈红同志走农户、进村居。走访没有县、乡村干部陪同,直接入户走访,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走访的两个多月来却发现了不少误会。
误会一:低保、扶贫项目都是村干部亲戚才能有
“你好,我们是盐城市纪委下来走访的,打扰你几分钟,请问你们村干部作风怎么样,做事公正吗?”这是我们的开场白。
“怎么公正哦,都是村干部的亲戚,关系好的拿扶贫项目补助好几十万,家里住楼房、开着小汽车、条件那么好还享受低保。”
“大爷,那您能说说是哪户吗?您放心我们会保密的,我们走访村干部是不知道。”
“这个我们不好说,我倒是知道我们组李某某,他妻子痴子,小孩上学,他应该拿低保,可是和村干部不熟所以没有……”
接着走访了几户村民后我们来到吕滩村村部,第一时间查看了村务公开栏低保公示名册发现“李某某”赫然在目。又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查看了部分台账并与村干部核实,确实仍存在部分账务不清等问题,但是低保户、扶贫项目等好几个问题确实冤枉了村干部。
如何有效化解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村干部要多走访,因为我们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村干部基本不来或者从来不来村民家”。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一个“远”、一个“难”,反映的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态度问题。事实上取消农业税后,村干部与村民的互动交往越来越少,干群关系渐渐疏远。互动减少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彼此不了解不熟知,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对村干部的评价就很容易受舆论左右,而非形成自己的独立客观判断。当好村干部,首先别“脱村”。
误会二:拆迁补助只有到县里送礼才能拿到
“请问你们有听说附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吗?”
“有呢,周边为了征地上访的好几户呢,我们这后面有户人家拆迁款都大半年了一直没拿到……”
后来我们根据线索找到了蔡桥镇新民村的四组村民赵某某家,他妻子没说两句就哭了起来“我们家今年年初拆迁补偿费32万元一直没有拿到,村干部说没有,我儿子前阵子还想跑去县城托人送礼。”之后,我们到村部经与村干部初步了解,村书记表示早上才去镇上会办,表示近期将解决,发放到位。
下村走访能帮助村民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甚是高兴。但是还应看到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一些不正之风,该发现的问题长期存在,有义务发现问题的干部却发现不了问题,而下访的我们“三言两语”就能轻易发现甚至解决了?毕竟,光靠上级来发现和纠正问题,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走访匡正风气的做法虽好,也该顺着敲一下负有监管之责的干部们。
误会三:村务都不公开
深秋的夜幕早早降临,不知不觉已经六点多,寒气逼人,狗吠四起,走在乡村的道路上越发感到寒意。还没走近一户农家,家狗先叫起来。小时候被狗咬过的我其实是怕狗的,硬着头皮敲门,村民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坐坐。村民家正好来了亲戚,做了一桌丰盛的家常菜,热情地邀请我们吃个顺便饭。我们咽下了口水说“没事,我们也马上吃,就问问你们村低保、低收入农户、财务等公示吗”听到我们的问话,村民表示哪会公开哦,没见过。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也并不奇怪,其实在我们走访的几十个村中,低保没有公示的只有1个村,绝大部分驻村干部、村支委员公开亮相,村级财务、惠农补贴、扶贫政策、低保名册等全部上墙。
“其实您说的我能理解,但是现在村务公开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你们晚上没事散步的时候可以去村部公示栏看看,如果没有,到时候可以直接反应的。”
“哈哈,我们干了一天农活,累得哪高兴再散步去看哦。”
村民的回答警醒了我,如今农村地大人稀,在外打工人数又偏多,不宜单一采用固定的村务公开栏的形式,应多结合流动公开方式和媒体公开方式公开。如网上公开、微信群、村干部走访告知等公开性更广、更快捷的方式。因为村务不能让村民及时知晓,村民就觉得其中有什么猫腻,自然产生了误会。
一阵拉家常过后,我们告别离开,来时狂吠的黄狗,也一路跟随,直把我们送到车边。车在远行,情在延续,我们将继续用大走访的“脚步”消除“误会”,拉近干群关系,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市纪委监委第十五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 陈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