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卓漪:用脚步丈量乡情 掏真心倾听民声
“婶子,您好,我们是县纪委来大走访的,想了解村干部的作风情况,您有什么情况可以给我们反映下。”
“你们别来了,来了多少次,说的啥都不给解决,快走吧。”她掰着玉米,头也不抬地讲道。
“婶子,你给我们讲讲具体情况呗,咱们这次下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干部作风问题的。”我连忙追问道。
“真的?就这么一点问题,我都反映过好几次了,给你们讲就能整好了?”大婶在我们一再的劝说下,似乎有些松动。我告诉她今天就是来找大家伙拉家常的。她看我们“单枪匹马”没有一个村干部跟着,渐渐地放下了心,打开了话匣子。
“姑娘,你年纪小可不兴学骗人那一套啊,咱别的不说,就这个低保户公布公开,我心里头就憋着一口气。”她放下了手里的活,比划了起来。“我是没文化,识字少,可是村里谁该吃低保,谁不能拿我一肚子数,凭什么低保名单就不能在村里头公开?这么多年哪个拿了低保,我们啥也不知道,是不是怕我们知道去告啊。”
路口的村民看到我们捧着本子和表格在详细地记录,给我们腾了张凳子。陆陆续续地,我们又问了几个村民。现在不是农忙,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创收去了,留在村里的大多都是老年人。走访间隙,我望着组长汗湿的后背,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准备去小店买两瓶水。
旁边的大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意图,连连和我摆手,“瓶子里头都是死水,哪有我们的小井水甜,冬暖夏凉,舒服得哩。”话音落下,就招呼老伴给我们端了两碗小井水。
我们接过水喝了起来,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家的、听到的一些问题一股脑和我们说了:“我们五组这个桥说修都好几年了,老不修,那么窄,不要说轿车,两个电瓶车走都不好走。”“村里头现在一户学一户养羊挣钱,可是也没得人管,羊四处跑,哪哪都是羊屎蛋,臭烘烘的,能不能管管。”“现在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年人,我们就想多开展些活动,年纪大了也想热闹热闹。”……
“我们张集月港的猪头肉特别出名,给你们拿几斤回去尝尝吧。”在我们要走时,他们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我和组长连忙谢绝。
离开张集中心社区后,我陷入了沉思。若不是这次正风肃纪镇村行大走访,我到一线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不会清楚地知道当地百姓诉求的。就像8月初我去响水镇清华园的大走访一样,本以为住在这个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小区,居民们不会有啥问题。没想到大家还是提了不少意见。有反映局部区块自来水发黄,有反映通户小路无路灯,有反映小区内乱停车的。对于这些问题,走访结束后,我都马上进行了反馈。有些问题看似细小,但不及时解决就会变成大问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大走访是调研走访,更是“寻根之旅”和“修炼之道”。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走心,只有走近群众,才能把心贴近群众。下去了,才能把我们的工作直通老百姓的小院子,把各级党委政府的眼睛和耳朵延伸到每一个家庭;调研了,才能看到群众的诉求,听到群众的呼声;走访了,才能用脚板丈量出发展的短板,才能凝聚民心、汇聚合力。
“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是我对自己参与“正风肃纪镇村行”活动提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一代要有担当,新时代也赋予了这份“担当”以新的内涵。其实我们走进基层,融入群众就是担当;听取民意,传递心声也是担当;脚踏实地,解决难题更是担当。
(响水县纪委监委 卓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