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薛艳:走出新天地 访来民心顺
9月初,我们一行3人到亭湖区新兴镇新建村的大走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秋老虎”正在发威,村路边的地里还有一位老大爷正在干农活。我们顶着满头的汗,上前和他攀谈。听说我们是市纪委到村走访的,大爷非常高兴,虽然自己更辛苦,还一个劲地说我们大热天过来不容易。然后,他就说起了自己的烦心事:在村里九组和十组交界处,政府正在建一座桥。本来挺好的事,因为桥对面一家农户说桥正对着自己家厨房,会破坏自家风水,硬是不让继续施工。现在桥成了半拉子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已发生了一些人员受伤事故。
在大爷的带领下,我们到现场勘查。原来,大爷说的那家农户厨房离桥只有五米左右,即使该桥完工,晚上没有路灯,也是很危险的。随即,我们来到了村部向村干部询问此事的处置方案。接待的村干部回复,计划近期将桥边农户的厨房部分面积拆迁,既让农户心里没疙瘩,也保证小桥今后的通行安全。我们留下了联系方式,请村里实质性解决问题时,及时告知进展情况。
事后想一想,我们如果不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可能根本不知道还有一座存在安全隐患的桥。就算有相关信访件,也可能是片面地声讨村干部不作为或是揭露某迷信农户损害集体利益。大走访,就是让我们到一线真切感受到群众冷暖,多接地气,为民办事才更有底气。
亭湖区便仓镇西团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宽阔的沥青马路、整洁干净的村容、绿树掩映下的两层洋楼,真是赏心悦目。
但是,走访中也有村民遇上了麻烦事。“村里干部不办事啊,你们不要看我们村被称为‘美丽乡村’,其实一点都不美。”一位阿姨带着几分激动和生气说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几家农户种的十几亩田没有水啊,水被旁边的鱼塘拦住了,我们只能靠鱼塘渗的水种地,实在缺水了要用机器打水,一亩地要给人家一百多块呢。还有每家的田零零散散的,农忙时收割机进不去,前阵子农忙为了割稻子吵了好几次架。找村里干部解决,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位阿姨还叫来了邻居,带着我们到田头察看情况。阿姨反映的种地没有水、收割难的问题属实。
我们安抚好大家后,立即到村部对接这件事。村书记表示村里已经认真考虑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打算用挖掘机平整零零散散的农田,并修理渠沟便于进水,承诺一定尽快将问题解决到位,确保群众满意。我们也提醒村书记:群众有反映,证明工作还没有做到点子上。在做工作的同时,要做好与村民的日常沟通,争取大家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把好事真正办好。那位阿姨反映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们六室的同志将继续跟踪下去。
督促检查、跟踪问效是纪委监委的看家本领之一。大走访,就是让我们一杆到底,把强化执行、狠抓落实的新风吹遍基层,激发所有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持久活力,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在盐东镇桂英村,一对老年夫妇让我们感慨良多。当时正值农忙,我们接连拜访几户人家,都吃了闭门羹。正作难时,看到一位大爷在自家院子里采摘菊花。
我们向他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里坐,大爷家的墙上贴满了国家领导人的照片。不一会,他的老伴也回来了。大爷今年85岁,老伴83岁,他们两口子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女,领养了一男一女。前些年,大爷和养子先后生过一场大病,当时全家人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幸亏,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当时每年补助七八千元,前一阵子大爷还做了阑尾炎手术,医疗费用也基本上都报销了。现在,养子和媳妇都在外面打工,养女早已嫁人,孙子从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在淮安安家落户,工作待遇很好。夫妻俩就在家里种点粮食和菊花,日子过得蛮有奔头。
我们再三询问,大爷大妈都只说党的干部好,没有啥为难的事,老夫妻在言语中充满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桂英村之行,我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回来时却感到步子更加轻快,内心深处里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而倍感自豪。大走访,是发现问题之路,也是坚定理想信念之旅。我想,今后我们干任何工作前,只要想到基层有无数像大爷大妈这样的人可以得到实惠,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党和国家,必将充满斗志和干劲!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县纪委监委立足于问题导向,以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深化专项行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应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力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走访仍在继续,我们坚信随着走访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我们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一定会越拉越近、越拉越紧,一定会走出一条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之路。
(市纪委监委第六纪检监察室 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