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房小园:走进群众的心田
大走访开展以来,我们第三走访组从盐城市最西南的东台溱东镇夏龙村开始,先后已经走访了东台市18个镇区、160多个村居、600多个农户。3个多月来,我们的鞋走脏了腰弯疼了脸晒黑了,但材料厚了,眼睛亮了,思路清了,胸襟宽了。
走访时正值秋天农忙时节,一般白天在农户家不太容易找到走访对象。于是从走访第一次开始,我们便注意从田边地头寻找我们走访的对象,走访不固定在白天,有时傍晚时分,我们也不会停止走访的脚步——
“叮铃铃、叮铃铃……”10月5日凌晨,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到G15沈海高速南沈灶镇出口汇合,走访包灶居委会。”
一路三折,我们来到4组邓亚芳家。屋内邓大姐老公正在换衣服。“大哥尊姓大名啊?今年多大啊?家里几口人啊?家里日子过得怎样啊?”我们问。
“我叫徐柳高,今年53了,老家这边就是我、我妈妈和我老婆;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苏州工作,8年前就在苏州成家了,外孙女都已经念幼儿园了。”老徐一脸自豪,他自己半工半农,全家一年十几万收入没问题的,日子富足。
“现在你们镇村干部的作风怎么样啊?班子人员变化大吗?村集体资产你们清楚吗?有没有镇村干部占用截留村集体资金的情况?”
“村干部都是我们自己选出来的,现在老中青搭班子,蛮好的,大家乡里乡亲的,很熟。过去很少遇到的镇里的干部,这年把也经常遇到,不是搞宣传就是搞检查特别是环保检查。听大家说,现在纪委还在搞什么大走访活动,隔壁村好几个低保户都被取消了资格。”
“那村子里就没有些什么问题么?”
老徐稍稍叹息:“农药化肥贵,今年玉米水稻收购价低,种粮亏本收入低,农动力尤其是青壮力缺乏,大型机器现在用不上,这个问题我的老朋友丁奎熟悉,他长期种粮食,要不找他去了解了解?”
问清楚路,道别徐柳高邓亚芳夫妇,我们就来到了丁奎家的打谷场。
“老大哥今年种了多少玉米,收成怎么样,负担多不多?大不大?”我们直奔主题。
“哎,收成倒是不丑,每亩地能产1000多斤。今年价格便宜,玉米卖不到1块钱,赚不到本钱,算上我们劳力成本,亏大本了。”52岁的丁奎说,“现在农民负担倒是不多,之前每亩地还收40到60元不等的田亩钱,自上面检查力度大了之后,从前年起再也没收过;倒是国家每年给我们每亩地补贴130元,钱都打到我们农民一折通上面。除此之外,我们只要交个人口钱与水费,没有其他费用了。”
“噢,我们家还要交我一个人的劳力钱,我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外打工,蛮辛苦的,我们老两口在家种地还需要补贴补贴他们。我们村没工业,底子薄,基本靠种地。现在呢,集体土地分到家家户户,零零星星,大型机械使不上劲儿,只能按传统生产模式种植。大户承包有困难,涉及流转土地,农户意见不统一,矛盾多,价格高;而且如果种植粮食,因粮食价格低,农资成本高肯定亏本,种经济作物农资投入成本更高,风险更大,一般人不敢。”
“镇村的干部有没有过来想想办法的?你有困难找过他们吗?”
“他们经常来,国家的政策宣传得非常到位;但粮食价格、农资价格他们没办法。干部再好,致富还要靠我们自己。我家虽然日子虽然一般,但比之前,好多了。”
“比你家条件差的农户在你们村多啊?附近哪些人家过得差啊?有低保户特困户啊?干部选的低保对象准不准啊?干部们做事公道啊?”
“我们这里生活条件总体都比较好了,按标准应该没有特困户,反正是户户有瓦房天天有肉吃的那种。低保户我倒是在村公示栏看到的,都是些条件比较差一点的。村干部做事公道,大家都没意见。要是谈困难的家庭,4组邓家肯定算得上,生了两小孩大脑都有问题”——
根据指点,我们又驱车找到邓某某家,大门紧闭。我们问了两个路过的中年人,才在承包地找到了她。
“领导好啊!感谢你们来看我,现在政府政策好啊。”一开口,邓大姐倒没有我预想的那种怨天尤人的语气,“老公病逝得早,家庭条件一直不好。加上自己生的两个娃大脑都有问题,压力蛮大的。”
“孩子是什么情况啊?有没有补助啊?民政的同志对你家的情况清楚啊?”
“两个孩子主要是智力残,没有辨识力,不知道动手。一开始都是我这个家庭负担,几年前村里就把我纳进了低保户,每年近5000元补助,他们两人每年拿近16000元残疾补助费,过日子够了,另外我还种点经济作物补贴家用。”
“经济作物收成好啊?长出来的东西好卖啊?有人欺行霸市啊?有坏人欺负老百姓啊?”
“我们这里风气好,没有人欺负我们老百姓。蔬菜收购点的价格公道。今年种的花菜都是几块钱一斤,行情不丑。”“但就是有个事情有点麻烦,上面什么部门总要求我把两个孩子送到盐城什么精神病医院检查,来回一趟很不容易。我年纪大了,送不动了。”
太阳步步在升高,我们对村民的走访也在步步深入——
总的来看,东台市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思想有了新转变、工作作风有了新变化、工作效果有了新改进。但上级政府部门如何把良好的政策与产业妥当对接农村基层,基层组织如何积极应对政策变化与市场变化,让民怨有其疏、民困有其解、民声有其应、民富有其本、民强有其源,也是我们走访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走访组针对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或把脉问病或亮剑砸拳,让基层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监督力量的威严,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力量和成效。
(市纪委监委第七纪检监察室 房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