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老陆卖粮记

  苏北里下河,良田万顷,一马平川。秋种麦子,夏种水稻,一年两熟,丰产丰收。天生是一个种粮的好地方。 
  老陆是江苏建湖县庆丰镇谷庄村地道的农民,读完完小,就跟父母一起在生产队种田,不到20岁就成了生产队的青年劳力。这辈子的职业就一个:种田。天生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 
  说起卖粮,不知伤了多少农人的脑筋。老陆自然也不例外。 
  农村大集体时代,卖公粮是生产队的一件大事。要将粮食晒得干焦焦的,由生产队长或副队长、会计领队,带上一些精干劳力,搭成一个班子,去卖粮。老陆年轻时做事就稳当,也肯吃苦,还识些字,队干部都愿意带上他。水乡地区,道路条件自然不好,都是用船将粮食运到十几里外的粮站。也不是一到那里就能卖掉,因为每个生产队都差不多时候来卖粮,所以往往要排队等候,如果验粮不过关,还要就地翻晒。参加卖粮的人要带上铺褥、碗筷,在船上住上几天,白天排队、挑粮、翻晒,晚上就将被褥铺在船头,两眼望着天,眨巴眨巴就睡着了。吃饭就拿碗到小吃店打点稀粥,就两口家里带点的咸菜,撑饱肚子就算完事。卖一次粮,来回都要四五天,累倒不算什么,就是劳神。最怕验粮不过关。带队的干部堆着笑,跟在验粮员后面,验粮员一袋一袋用扦子扦一点出来,放在嘴里嗑一下,不吱声往前走就是合格了,倘说:“不干”,就完了,还得就地翻晒。那时老陆他们最羡慕的人就是验粮员了,那个威风绝不亚于县官老爷。心里总想:如果与验粮员家有亲就好了。 
  这种感觉延伸到分田到户后,更强烈了。大集体时卖公粮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分田到户后是一家一户去,排队等候的人更多了,粮站场头人山人海,家里没老人的还要带上孩子,吃住就在船上或场头上。验粮员更神气了,围拢在他身边的人更多。农民一家一户场头小,说不定哪个角落没晒透,恰巧被验粮员扦到了,就要重晒。验粮时,验粮员后面跟着一大群男男女女,验到那一家,那家的主人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两眼巴巴地看着验粮员,大气不敢喘一声。像等待官老爷判决一样。如果验粮员说通过了,那个欢心喜地,那个眉开眼笑,就如同中了头彩一般。整个人也如同打了鸡血,立马脚下生风,一个吆喝,推担上前过磅,粮卖了,那叫一个爽,真是浑身轻松,如释重负;如果说还不干,还要晒,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垂头丧气,甚至都感到丢人,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有些人家是几户合船去的,别人回家了,自家留了下来,感觉真难堪。所有的人都听到了,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只得老老实实再推下来,晒上一两天。如果遇上后面阴雨天,那就是倒大霉了,回来还要恨上几天。这样的事,老陆也遇过几次。说实话,那时种田他不怕,就怕交公粮。一年夏秋两季公粮,像是过关一样,横在他心里。中央取消农村“两上交”政策出台后,老陆心中的这个梗也彻底消除了,觉得种田再没什么可怕的了。 
  如今卖粮卖到了田头,都不要上场头翻晒,家里的农具都少了很多用场,他更是没有烦恼了。只是钱到口袋里了,心里倒好像少了些什么。主要是有些农活没做到,感觉失落。 
  村里多数人家的田都流转给大户了。子女也劝他年龄大了,不要种田了。可老陆还是执意要再种几年,他说:“现在种田又不累,卖粮也不烦,有了机械化,种田不可怕。我种到70岁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