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贷
清晨,太阳升起,云淡风轻。小镇一片喧嚣,车辆川流不息,行人熙来攘往。环抱小镇的田野上,秋风唤起金色的稻浪,飘出阵阵清香;默默劳作的人们,把喜悦写在脸上。
明哥准时上班,进入镇农商银行信贷办公室,就开始审阅资料。这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呼喊,他抬头只见徐叔停住摩托车,拎着一个竹篓子,大步走了进来。
“徐叔,您早!”明哥沏一杯茶,递与徐叔。
徐叔,名叫徐水生,是本镇杨柳湖村人。今日他身穿迷彩服,显得很精神;那裤腿上留有泥水痕迹,又平添几分质朴。因为与明哥稔熟,所以徐叔不客套,直接说明来意:“明伢,我是来还息的。”徐叔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沓钱,放在桌上。
“徐叔,别急,这还息期限还没到。”明哥把钱又还与徐叔。
徐叔一边摆手推辞,一边解释:“这些年你帮了我很多忙,我一直记在心里。现在生活好了,提前来还息,也算支持一下你的工作。”
“谢谢徐叔,待会我带您办还息手续。”
徐叔呷了一口茶,指着竹篓子说:“这篓黄鳝送你,表示一点心意。”
“徐叔,心意我领了,黄鳝您还是拿回去。”
“明伢,这点意思不接受,怕是瞧不起我?”
“徐叔言重了!”明哥坦言道,“请徐叔理解,我们银行有规定,不能接受客户馈赠。”
“自家养的黄鳝,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徐叔诚恳地说,“要不是你全力帮扶,我家早就倾家荡产,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无论如何,我要谢谢你!”
明哥微笑道:“我所做的都是尽本分而已。”
“唉!”徐叔一声叹息,记忆的闸门忽然打开,往事历历在目。
三年前,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镇农商银行,恰巧遇到素不相识的明哥。那时候,徐叔一家生活艰难,妻子患有类风湿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诊治花了不少钱,一双儿女还在读书,仅靠他耕种几亩田,入不敷出,只好借债度日。他不甘就这样穷困下去,打算向村里租赁鱼池和湖田。可是,租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为了不给亲友再添麻烦,他想到找农商行试一试。没想到,与明哥一见如故,还替他谋划,叫他莫养家鱼;很快,10万元信贷就办妥了。
拿到贷款,徐叔就与村里接洽,承租了几十亩鱼池和湖田。后又添置几台增氧机、投料机,采购了种苗,鱼池里放养叉尾鮰、黄颡鱼,湖田里养殖黄鳝、泥鳅。一切布置妥当,徐叔就在池边搭棚安家,辛勤喂养水中“宠物”,期待来年上市俏销。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夏天,多日暴雨滂沱,洪水泛滥,全镇多半村落变成水乡泽国,徐叔承包的鱼池和湖田全部被淹。
徐叔无奈撤离草棚,边走边哭。且不说半年辛劳白费了,这大笔贷款打了水漂,拿什么还?家里本就负债累累,往后的日子怎么过……洪水渐渐排除,但徐叔终日寝食不安。明哥前来看望,他拉着明哥的手,带着绝望与歉意:“明伢,我现在走投无路,还不了贷款。”明哥劝慰说:“办法总会有的。”
明哥回到单位向行长做了汇报,两人合计要再帮徐叔一把。对于受灾的养殖户,努力争取政策性支持,延缓或减免利息。徐叔属于贫困户,除了减免利息,再加贷5万元,以助他“东山再起”。这追加贷款,让徐叔感受到温情,犹如吃下定心丸,信心倍增。他重新购买种苗,修整了设施。来年就有产品出售,由于品种好,颇为畅销。如今,他的养殖营销经验日益丰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徐叔从追忆中回过神,揉了揉湿润的眼睛,有些尴尬:“黄鳝既然带来了,怎好拿回去!”
明哥提起篓子掂了掂,约七八斤,于是从口袋摸出二百元,递到徐叔手里:“这篓黄鳝,我买下来,给同事们改善伙食。”
“这钱我不要,你们为贫困户付出很多了。”
“精准扶贫是国家大事,都是我们该做的。”
徐叔拗不过明哥,勉强收下二百元,提醒明哥说,不多耽误时间,你带我去还息吧。
“好,我这就带您去还息。”
徐叔还完息,露出灿烂笑容对明哥说,来年把贷款本息全部还清,到时候无债一身轻。明哥故意板着脸说,银行贷款莫急着还,我还指望多收几年利息呢。徐叔信以为真,明哥连忙说是玩笑话,尽快还贷是好事。于是两人相视而笑,脸上都洋溢喜色。这喜色,无疑是因脱贫致富而生起的。(陈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