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劳光荣:让村规民约“培育”出美丽乡村

在浙江省龙游县南部的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全国文明村——贺田村。走在村里,村道看不见一片垃圾,院落干净整洁,公园里潺潺的山泉从九曲长桥下悠然穿过……

从无从贫穷落后村到富裕美丽村,贺田村完成了常人意想不到的蝶变。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十九大代表、贺田村党支部书记劳光荣带领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行村规民约制度,从而唤回了淳朴村风民风,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立规矩 紧盯风气问题

在贺田,“分馒头”的故事至今被村民津津乐道,这也是劳光荣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

1993年,劳光荣初任贺田村支书时,村风混乱,山上的毛竹、田里的蔬菜频频被盗。由于偷伐严重,村里的5000多亩竹山,几乎成了荒山。

不立规矩,难成方圆!走马上任后的劳光荣,立刻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商议,决定首先从“偷竹行为”入手,拟订首条村规民约:凡盗伐山林者,罚放映12场电影、给1200名村民每人分一斤馒头。

为了让全体村民知晓这一规矩,劳光荣做了个“示范”——他以个人名义到信用社贷了5000元,专门雇了台拖拉机,拉回1200斤馒头,带着一纸村规民约,家家户户地送,还在村里连续放了12场电影。

一张薄纸真能顶事?村民议论纷纷,拭目以待。

10多天后,又有人偷毛竹被现场抓住。“电影不少一场,馒头不少一个。”劳光荣在全体党员大会上较起了真,最终盗伐者乖乖认罚。自此,又“分”了4次馒头后,贺田村的偷盗风被止住了。5000多亩山上重新披上了翠绿的竹衣。

“虽然现在看来,当时的做法不太规范,但毕竟是贺田村村规民约的雏形。”劳光荣说。此后几年,贺田村一直把村风建设作为村规民约制定的“主课题”,每次修订完善都紧盯乡风民俗、公共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不赡养老人、乱丢垃圾、搭建违章建筑等行为,都被村规民约明令禁止,违者也须受到相应处罚。

村规民约的建立,降低了贺田村的治理成本,更有效维护了全体村民的日常生活秩序。全村慢慢形成了良好的村风。对此,劳光荣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如人的身体,血脉筋骨茁壮是美丽的基础,而对于贺田村来说,它的筋骨就是健全的、全体村民维护的《贺田村村规民约》。

表诉求 全民参与约定

村规,贵在“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贺田村的村规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集合全体村民的意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设置的。

劳光荣率领村“两委”干部,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征求意见箱、挨家挨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作为修订完善的内容之一。同时,他们通过制作小手册、公开栏张贴、晚会表演等形式大力宣传村规民约,进一步提高村民知晓率。

贺田村支部委员严荣祥说:“村民希望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社会治安、村风民风等方面的诉求都自然体现在村规民约内容里。”据统计,贺田村现成册的村规民约一共进行了8次修订才真正问世。

“每个村民都应熟知熟记其中内容,特别是对禁令类条款更应一清二楚。”说起当初如何提高群众对村规民约的知晓率,劳光荣记忆犹新。在贺田村,凡是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村民遵守的,党员干部一定会模范遵守;要求普通党员做到的,村“两委”干部会带头执行;要求村干部做到的,村支书村主任率先做到……“这样一来,村规民约的内容就是我们村的最大道德公约数、最基本的文明底线。”如今的贺田村,29条村规民约,条条深入人心。

促发展 时代引领民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间长了,村规民约成为了每个村民心中不可逾越的“规矩”,劳光荣也找到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法宝”。

这些年,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贺田村的《村规民约》也是“动态的,发展的”。2012年,劳光荣率领村“两委”一班人,以“政府引导、村民自治”为理念,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创下了“贺田模式”,把村庄卫生列入了村规民约;2013年,根据“五水共治”的要求,在《村规民约》中增加了不准用电瓶抓鱼,禁止用毒药毒鱼,禁止在毛竹山上撒化学除草剂等内容;2012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用村规民约规范基层干部行为,突出村级财务监督、重大事项监督和村干部勤廉监督,强化村级民主管理,着力打造清廉乡村……“每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都使贺田向法治化、规范化迈进了一步。”劳光荣说。

“带头遵守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的‘一只脚’,把新时代新要求写进村规民约,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村规民约,建成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美丽乡村,才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另一只脚’。”劳光荣介绍,如今随着村规民约的推进,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贺田村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等数十项荣誉,每年都有上万的外来客人观光考察,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村民收入显著提高……贺田村正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