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做事凭良心,吃安稳饭,睡安稳觉,不怕半夜鬼敲门。”从祖辈到孙辈,他们一家三代五口人“接力”奋战在纪检监察战线,书写了不同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精彩与荣光,传承着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与家风。
“干扰巡视巡察工作或者不落实巡视巡察整改要求,情节较轻的,给予什么处分?”“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12月8日,在江西省宜黄县已故县纪委副书记杨国庸的老宅里,一场特殊的知识竞赛在这里举行。“参赛”的有曾任县公安局纪委书记的杨国庸的儿子杨大军、在抚州市检察院监察室工作的儿媳王建红、在县检察院任党组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的女婿吴清毅、在县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工作的孙子杨科。他们通过微信客户端,一同参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网上知识竞赛。
杨科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大家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老宅聚会,大家一起谈工作、谈生活,以此追忆故人,展望未来。从祖辈到孙辈,他们一家三代五口人“接力”奋战在纪检监察战线,书写了不同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精彩与荣光,传承着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与家风。
从“一张嘴、一支笔”到现代化办公系统,变的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方式方法
1979年,杨国庸担任宜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随着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相继恢复重建,1981年2月,他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县纪委副书记。
“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那会儿,条件艰苦,有的人不愿意来纪检机关工作。但杨书记二话没说,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现年78岁,曾与杨国庸共事8年的饶蕴山老人告诉记者。
在饶蕴山眼中,杨国庸是一个工作严谨、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的人。那几年,县纪委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不错不纠”的原则,对旧案进行逐一复查和甄别。这项对干部进行认定的工作,责任重大。“当时没有一名干部对复查结果有意见,这与杨书记公道正派、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饶蕴山说。
这份工作中的认真劲儿,女婿吴清毅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杨国庸离开工作岗位后,吴清毅随后进入县纪委工作。上世纪90年代,当时市场经济浪潮兴起。在吴清毅经手的案件中,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不断增加。“当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靠山吃山’,如私设小金库、滥发钱物等。”吴清毅回忆说,当时办案条件比较差,基本就是靠“一张嘴、一支笔”,不像现在各种办案设备、技术手段等都比较齐全。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我很反感说情打招呼的行为,为此甚至招来过电话威胁。但我想到自己是代表组织工作,就能顶住压力,秉公处理。”在吴清毅看来,侄子杨科赶上了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个好时代,“现在谁如果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将会被记录在案”。
自2008年从县审计局转入县纪委工作以来,杨科先后在执法监察、信访、案件审理等岗位工作。他的财会专业在查办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年他参与办理的案件,先后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经历“三转”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杨科的工作理念较前辈们有了新变化。“以前大家有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的思想,现在不同了,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更加注重监督,敢于、善于用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党章党规党纪去教育挽救,把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体现在监督执纪工作中。”
工作上坚持原则,思想上不逐名利,不变的是忠诚无私的党性品格
“根据群众反映,县卫生局在1985年到北京昌平大修一部小车,有三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是原联系修理费1.2万元,结果大修费用1.49万余元,多花近3000元……”
这是记者在杨国庸《工作手册》看到的一段记录,这个发黄的笔记本记载着他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对问题线索一查到底的责任担当。
吴清毅清楚地记得,当年,一名平时与岳父关系很好的公社党委书记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县纪委立案审查。这名书记上门求情遭到岳父的严词拒绝,最终受到党纪处分。
办案不徇私情,这种优良作风也在吴清毅的身上得到体现。“刚进纪委那阵子,退休不久的岳父给我提了三点要求:一是既要对党忠诚也要做人老实本分;二是加强业务学习,尽快进入角色;三是查别人的人必须做到自身过硬。”吴清毅按照老人的嘱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很快独当一面,先后主办过县公安局长、县城建局长、县外贸局长等多名一把手违纪案件。
“在小县城工作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查的案子多了,得罪的人也自然多了。”吴清毅说,“但我不害怕,纪检干部就是要敢于斗争,不畏艰险。”
杨科记得小时候,爷爷最喜欢给他讲杨家将的故事。“后面我懂了,爷爷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忠诚老实、不计名利的人。”
有一次,杨科参与查办一起案件,当事人的爱人是他的老师,想请他帮忙捎个话,被他果断拒绝。不仅如此,杨科还积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其认真配合调查,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
严以律己,吃苦勤学,生活上甘于清贫,传承的是几代人的好家风
“我的父亲,一辈子和善,和善得几乎没有什么惊叹,只有厚道待人律己从严的简简单单;我的父亲,一辈子的勤学,勤学得几乎总是废寝忘食,只有满屋剪过的报纸堆积如山……”
这是长子杨大进2009年父亲节时写给父亲的一首诗。杨国庸简朴厚道、勤奋好学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孙们。
每年的正月初一,杨国庸都要提起毛笔写字——称为“发笔”,意思是希望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大家都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杨国庸爱学习是出了名的,他订阅了大量报刊,连文革前的报纸都还留着。记者采访时看到,家里一捆捆收拾齐整的报刊杂志堆满一间屋子,那是老人传世的精神食粮。
杨大军至今还记得24年前,自己在父亲的陪同下到大学报到的场景。“当时我是班上唯一一个穿补丁衣服的学生,上学带的箱子也是父亲结婚时用的樟木箱。父亲对我说,别看这箱子土气,放衣服不生虫,实用。”杨大军说,临走前,父亲的叮嘱是叫他多读书,好好学习,毕业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工作上坚持原则、生活上甘于清贫,这是杨国庸多年纪检生涯浸润出的品格。在杨科的印象中,爷爷生活节俭,从不讲究吃穿,连掉在桌上的米饭都要捡起来吃掉。碰到提包上门拜访的人,总是隔着纱窗,叮嘱来人先把包放在门外才可以进屋。
杨国庸的老邻居们记得,他当了几十年正科级领导干部,一直坚持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人。
九十年代末,杨国庸的女儿杨大超从县食品公司下岗在家,在本县任县委副书记的哥哥杨大进并没有予以“关照”,至今她还在家做家庭妇女。
“做事凭良心,吃安稳饭,睡安稳觉,不怕半夜鬼敲门。”这家训影响着全家一代又一代人。这是一家三代纪检人的传承,也是像他们一样无数纪检人的坚守。(本报记者 李伟 通讯员 黄红梅 李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