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刘海燕:走访中的“多多益善”
不知不觉这本用于记录大走访中群众反映问题的笔记本已经用完,翻着一页页有点潦草的“问题清单”,我猛然发现我们的大走访已经接近尾声。
射阳的东西南北,田间阡陌,那一页页的纸张代表了我们的足迹,那一项项的记录丈量着我们的情怀。
体民情——
“就应该多这样的走访”
“奶奶,您好!我们是盐城市纪委下来大走访的,能耽误您几分钟和我们谈谈吗?”
“走访什么啊?”
“什么都可以说说,比如村干部作风怎么样?有没有经常下来走走啊?有没有优亲厚友的情况?”
“村干部啊,蛮好。”
“那村里路啊,桥梁啊,杂工安排啊,低保户公不公平啊,这些情况呢?”
“都蛮好。”
几句交谈下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位奶奶对我们的不信任,“奶奶,没事额,和我们说说看看。”
“说了有什么用!而且你们肯定会告诉村干部的,到时候村干部肯定来找我。”
“奶奶,不会的,我们是市里下来的,没有通过村里、镇上,你看我们没有带村干部一起过来吧,我们就是要直接和群众接触,原汁原味了解情况。”
奶奶先是犹豫了一下,看了我们后面真的没有村干部,开始慢慢放下戒备,和我们交谈起来。
“村干部啊,收钱就下来了,不收钱看不到人;过年过节的,慰问的都是和村干部关系好的人;还有水费,怎么不按水表给钱,三吨以下都按照三吨来,我们用不到啊……”
“好的,这些情况我们都记下来了,我们会去了解核实的。”
“我们两个老的都七十几了,身体不好,一年吃药就要不少钱,儿子车祸去世了,媳妇跑了,剩下个小孩,还要念书,就靠种点地,希望村里能多照顾一下。”
老人的话很心酸,我感觉此时她已经完全放下了戒备,她是真的相信我们。“您的情况我们一定会带到村里,您放心!”
奶奶热情地送我们出门,“感谢你们,你们真心为老百姓,就应该多这样的走访!”
化矛盾——
“就应该多这样的沟通”
“爹爹,拔萝卜哪!”
“嗯呢,萝卜不丑呢,你们带点走。”
“不客气,不客气。”我们感受到了农村人的淳朴与热情,在一来二去的寒暄中,我们说明了来历,和高爷爷谈了起来。
“你们领导来,正好我有件事想和你们说说,去年为了给大儿媳看病,钱都花光了,人也去世了。后来大孙女考上大学,没钱开学,村里当时答应给补助,让我准备材料,等材料准备好了,补助又有没弄到。小孩上学啊,不是别的什么事,我们没钱,村里都没说借个钱什么的,真是伤心哪。”
“那村里有没有其他补助给你们?”
“有,后来过年的时候,村里来慰问我们的。但是,我们心里还是有点过不去,感觉在最困难的时候,村里没有给我们帮助,后来我们东拼西凑借钱给小孩缴学费。”
根据高爷爷反映的情况,我们来到了村里。据书记介绍,当时确实是答应高爷爷,让他提供材料,村里帮他跑补助的,谁知道民政部门也有他的申请,两个申请重起来了,结果一个也没有申请下来。
村书记惭愧地说:“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到位,如果多去解释、沟通,可能群众也不会对我们失望,虽然后来我们过节也去慰问了,但群众心里确实不舒服……明年我们会继续帮他们跑的,肯定帮他们办好!哎,早知道当时多跑几次,争取群众理解。”
“书记啊,村里呢,事情不好做,不过既然有心要为群众办事,那么就要把事情办好,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矛盾,就应该多这样的沟通啊!”
办实事——
“就应该多这样的干部”
“你好!请问这边是临海镇曙东村啊?”
“是的,你们找哪个?”
“我们是盐城市纪委下来大走访的,了解了解村里情况的。”
“进来坐坐额。我们村蛮好的,路啊,桥啊,都有。”
“那可以呢,村干部怎么样啊?”
“崇书记不丑呢,好像2017年上任的,虽然上任时间不长,但是为我们老百姓干不少事情呢,刚才说的路、桥呢,都是他争取过来的,听说花了一千多万呢。”
“修桥修路这么多钱,村里有没有让你们也出点啊?”
“没有,我们没掏一分钱。”
“那你们书记不错呢!”
“嗯呢,这个路修了十几里呢,桥也有十几座,现在出行方便多了,还有我们田里的农渠呢,用来放水的,崇书记也给我们建起来了。你们马上路边看看,那个小房子是排涝站,也是他弄的。”
“村里债务什么情况啊?”
“好像今年书记争取了上面什么项目,现在不欠债了。”
“我们走访的好多村都差群众杂工钱,你们村有这个情况啊,或者你听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情况?”
“原来差杂工钱的,最近听他们说村里把杂工费用都给他们了。”
“那村里经济还可以呢?”
“就是多亏书记呢,原来我们这边有好多废田,书记把这些废田整过以后发包。其他事情我们老百姓也不懂,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干部是为我们办实事的,就应该多这样的干部!”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只有我们真正“走”到群众的心里,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会增强,我想这就是大走访活动的本意和初衷。
(市纪委监委第四派驻纪检监察组 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