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手记】陈严进:心中的那轮圆月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满地的麦粒上,显得一片金黄金黄。黝黑精瘦的老伯,在精心地翻晒着小麦。我奔波在乡间的水泥路上,走家串户,进行“大走访”,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经典名句一直萦绕在脑海里,久久翻腾,让我的内心难以平静。
千年古镇——便仓,因古典小说《镜花缘》和枯枝牡丹的渊源而颇具传奇色彩,而我走访的便仓镇富民居委会的几户村民,一如淳朴、憨厚的家乡父老。看得出,他们一辈子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刨食,过着平凡却满足的日子。
走访的第一户,是一对相依为命的陈氏兄弟。哥哥是残疾人,几年前办了残疾证,享受残疾人补助。弟弟一看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因为各种机缘巧合,错过了终身大事。有哥哥需要照顾,兄弟俩倒不觉得孤单。52岁的弟弟老陈,被问及家庭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帮助时,连连说:“没有,没有。当我老了,或许会麻烦政府,但现在我能吃能做,几亩地足以糊口,农闲时打打零工,加上哥哥的残疾人补助费用,兄弟俩日子能混,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啦。”
或许因为农忙,没必要穿什么体面的衣衫,或许本来就不太宽裕,家里原本就没两件像样的衣服。老陈跟我边聊,边脱下破旧的黄胶鞋,认真抖落鞋角里的麦粒。没有脚后跟的袜子里露出了布满老茧的脚板底,浓郁的脚臭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恍惚间有些窒息。但我的眼睛似乎有点潮湿,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真挚,深深感染着我。“只要能出力流汗,挣得一口饭吃,决不给党和政府增添一丝麻烦。”这样质朴的语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真情?流露出的是一种什么的精神境界啊?!
老陈是农忙间隙到镇上买农机配件才路过农庄的,我们交谈10来分钟,他就急着赶回田头。他扬了扬手中的农机小配件,算是与我道别,骑上叮咚作响的破电动车,匆匆离去。
随后,我跟着带路的老柏,来到第二户。这是一户十分普通的砖瓦结构的住房。门前的小广场上,与其他各家各户一样,铺着厚厚的麦粒。一家三口,在厨房里吃午饭。户主老荣正喝着小酒。看到我们的到来,热情地招呼着,让荣婶拿两只酒杯、添两副碗筷,跟他好好喝两杯……
婉言谢绝老荣的一番美意,并再三表达打搅了他们一家吃饭的歉意。老荣十分爽快,他一边喝着小酒,一边与我们聊起他家的幸福生活。儿子媳妇在外工作,有房有车,生活无忧无虑。老两口在家侍弄几亩地,有一台拖拉机,除了满足自家农业生产之需,还能帮助本村本组的邻居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机作业。老荣拍了拍自己的腰,略有夸张地说:“要不是我的老腰几年前做过手术……”言下之意,毫不避讳自己一直是一个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庄稼好手。
问及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或者对镇、村有什么意见建议时,老荣略微踌躇后,便直爽地说:现在大米饭吃着,小酒喝着,小钱挣着,小日子美着,我已经很知足、很满足了。如果要芝麻开花节节高,好上加好,我还真有一些期望。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要加大,目前小汽车基本能开到我们河东农庄,但河西农庄主干道还不通;机耕道、机耕桥还是八九十年代建的,大型农业机械无法深入田间地头;农电也不能通到匡口,抽水灌溉要等邻村邻组的机械,时间长、收费高……
接着,我们又走访了老中、老宏、老茂等农户,时间似乎十分短暂,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访了10户人家,仍觉得意犹未尽。走出农家小院,一股热浪迎面扑来,满地晒着麦子,几乎无立足之地;抬头看天,烈日当空,刺得睁不开眼睛。
与农家挥手作别之间,已是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我又不由得想起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满地的六便士,我依然心系一轮明月。
走访所及的10户农户,面对满地金黄的饱满的麦粒,没有小富即安,他们心中有梦、感恩生活,竭尽所能、全力打拼,过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亭湖区纪委监委 陈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