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大走访手记】陈乃浪:群众利益无小事





顶着秋日的艳阳,我们一行三人走访到了东台市弶港镇堤利村。在三组的农田里,满眼青绿色的西兰花,一位戴着红色头巾的农妇弯腰忙碌着,特别的显眼。

“大姐你好,我们是盐城纪委来走访的,今年收入怎么样?”

“盐城纪委的?!”农妇感到有点惊奇,连忙直起腰竖着4根手指对我们说:“西兰花4块一斤,不丑呢!”



“你家长几亩田?今年能挣多少?”

“这块还有包菜,长得都不丑,收入还可以。”农妇愉快地边走到田头边比划着,跟我们拉起了家常。

“村干部工作作风怎么样?”我话锋一转。

也许我的话不接地气,农妇不解地问:“什么工作作风?”于是,我换了一种问话方式:“干部做事情公道吗?欺不欺负老百姓?”

农妇听了我的话,乐了:“不欺负啊,欺负我们做什么!”

接着,我们还向她了解了村里财务、扶贫等情况。正准备告别时,有个农民壮汉开着摩托车路过。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这位村民情绪立刻激动起来:“你们快到我地里去看看,我们的问题反映了好几年没人问!”

我们随即坐上车,跟着这位村民。经过蜿蜒的道路,到了一大片开阔地。一眼望去,荒芜的灰土地上长满了杂草和盐蒿子,与远处泛着金黄色的稻田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解地问:“这片地怎么不种庄稼?”附近的村民围拢过来,七嘴八舌议论着。原来,由于多年前弶港农场修建了水渠,进行旱地改水,种植水稻,导致临近的弶港镇堤利村三组20余户村民的近200亩土地,返盐返碱,无法种植,荒废多年。


这可是我们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很典型的问题!我们安抚了村民,直奔村部。

年轻的镇挂职村支书小洪接待了我们。

“为什么村里和镇里这么多年不解决这个问题?”面对我们的责问,小洪面露难色:“镇里有打算,想将这200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然后从600米外的垦区干河建渠引水进行排碱,种植有机稻米。但这需要向上争取资金,况且弶港农场是省属单位,难协调啊!”

听了事情原委,我们心里沉甸甸的,知道这事不是镇村干部凭一己之力能够办到的,必须向上反映这一情况。随即,我电话向分管的刘副书记报告。

“了解民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既是我们大走访的直接目的,更是纪检干部的责任!”刘书记在电话里的语气斩钉截铁。他要求我们迅速联系弶港农场、盐城和东台两级农业资源开发局以及东台纪委、弶港镇的相关负责同志,第二天上午现场会办研究。“我明天一早赶到,你们今晚就住弶港,把前期情况摸清楚,明天一定要把问题解决掉,不能再让群众空等了!”书记挂电话前,再三嘱咐我们。

打电话、调资料、画草图,小洪书记兴奋地和我们一起忙碌起来,“看样子这回真能解决问题!”

第二天上午,相关领导悉数赶到现场。刘书记带领大家察看地形,逐个了解情况。

“用干河水资源需要多少费用?”

“西边地势高还是低,引水要不要加泵?”

“建渠要占用农田,沿线老百姓答不答应?”

“排碱要多久?”

“将来这边排碱成功了,对周围的田会不会带来新的影响?”

“种有机稻米,亩效益如何?”

“王场长,这几年我们地方上对你们弶港农场服务是到位的吧!现在我们老百姓有实际困难,这个忙能不能帮?”

……






各单位领导建言献策,商讨可行路径。最终,敲定方案:东台市农开局帮助弶港镇政府对该地块进行勘探、设计,列入滩涂整治项目上报盐城市局;盐城市农开局将这一项目列入计划报省局批准;弶港农场提供灌溉用水;市纪委和东台纪委跟踪督办。因需走相关程序,整个项目2019年完成。


会办结束,村民们一扫愁眉,自发地鼓起掌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里曾经写道,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如果“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群众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在“正风肃纪镇村行”大走访过程中,我真切体会到,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开展“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就是通过一件又一件“小事”的解决,以“点”上突破来实现“面”上覆盖,增强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获得感,推动农村基层党风政风不断焕发新气象。



(市纪委监委第七纪检监察室副主任 陈乃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