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社区居民的贴心人——记全市“最美基层干部”刘玲

   她,面对社区居民时,脸上总是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她,面对群众迫切要解决的难题时,却又变成风风火火的闯关“急先锋”。 
  当社区的事办好了,当居民的合理诉求处理了,当群众的困难解决了,她,总是挥一挥手,转身面对新的征途,而美丽的背影却深深地刻在社区居民们的心里。她就是亭湖区毓龙街道洋西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刘玲。 
  “社区居民给了我信任,我就要为社区居民做点什么,与居民是心与心的交流。”多年来,刘玲把居民的每一件小事当作大事来做,做为民、近民、知民、助民的“贴心人”。 
  5次“搬家”,建成社区群众温暖的家 
  亭湖区毓龙街道洋西社区方圆0.3平方公里,面积不大,人口密度高,由11个居民小区组成,现有居民13350人。老洋西人都知道,2006年前社区的办公地点在振兴路上,总共12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还是个“违建”,多呆上几个人,转个身都困难。 
  2006年,在海纯社区担任过3年社区副主任的刘玲成为洋西社区党委书记。恰逢拆迁,办公用房也被拆掉了。“总不能站在马路上为居民办事吧!”刘玲急了。 
  她跑辖区单位、主管单位、“双挂”单位等,一趟不行跑两趟,两趟不行跑十趟……终于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后关路租借了上下两层、五六十平方米的办公用房。 
  “那是洋西社区第一次拆迁,也是毓龙街道的第一次拆迁,没有经验和方法,全凭一腔热血。”刘玲带着社区的一帮人挽起袖子拼命干,常常忙至凌晨三四点,有时候通宵不回家。到拆迁户家里,只能是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如今,社区办公地点前后共搬了5次,终于有了现在2300多平方米社区阵地,建立“乐龄居家养老中心”“社区康复站”等,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了休闲乐园。居民陈爷爷逢人便说:“感谢社区,让大家有了看书读报、打牌下棋的地方。我们这些淮剧票友还可以来养老中心吼两嗓子!”家住艺苑小区的王奶奶在送孙子上学后,就来到养老中心,“儿子儿媳都上班,孙子上学后,以前我就只能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现在到这里,和其他老人打打牌、聊聊天,生活充实多了。” 
  多年来,刘玲率领社区一班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成功招引千万元以上项目,超额完成各项经济目标任务。与此同时,社区积累也由原来的负债增长到目前的100万元。目前,社区创新开展“就业桥”“四点半钟小课桌”等服务,还组建了洋西社区艺术团、淮剧票友会、拉风舞蹈队等6支文体队伍。
  民情记录本密密麻麻记着居民大小事 
  打开刘玲办公桌的柜子,数十本“民情”日记本码放得整整齐齐,记录着近13年来居民反映的事情。“居民的事情再小,在她眼中都是大事。她会随时把看到的、听到的居民所反映的困难和意见建议记录在本子上,能够解决的立即解决,并跟踪观察效果;暂时难以解决的,积极想办法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吕立庚说。 
  在洋西社区有一个“说理室”,是居民群众之间发生纠纷和矛盾后调处的地方。去年4月,洋河花园小区的一个业主毁树种菜,邻居制止,两人从小口角演化成大矛盾。刘玲请来辖区管段民警,把他们分别请进“说理室”交流。“毁树种菜的行为肯定不对,但邻居制止的方式也有点过激。等两人都想通后,我再把他们约到一起,双方互相道歉,一笑泯恩仇。”刘玲说,“社区工作都是琐碎事、繁杂事,但鸡毛蒜皮里藏着大文章。” 
  在原制药厂的家属区,有一户住户的天花板上出现大面积霉斑,户主认为是楼上住户的自来水水管渗水导致,但楼上住户长时间不在家中居住,多次联系无果,只好找到刘玲协调处理。“将心比心,如果是自己家中出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刘玲思索着处理方法。她先找到楼上住户,苦口婆心地劝说;又找到楼下住户,协调方案。最终由楼上住户找维修队,楼上楼下住户按比例分摊维修费用,双方握手言和,十分满意。 
  现年45岁的徐容梅和丈夫刘山伟是后组家庭。2006年,徐容梅带着孩子嫁入刘家后,才发现丈夫性格执拗。刘山伟以前在一家机床厂工作,企业倒闭后一直无法找到工作,日子越来越窘迫。徐容梅找到素不相识的刘玲请求帮助,“否则日子过不下去,一拍两散。”刘玲发现问题后,一次次找刘山伟交流,帮他寻找工作,从看车到扫地,换了一个又一个。“都说只有父母真心帮忙,没想到她会这样尽心尽力帮助我们。”徐容梅说,如今两个孩子已渐渐长大,日子有了保障。
  小家里少个亲情母亲,社区里多个爱心妈妈 
  现年50岁的刘玲觉得亏欠自己的女儿太多,“她的中考、高考都是她爸爸陪伴的,而我总是忙。”所幸家中老人理解、爱人支持、女儿懂事。如今已长大的女儿常会开玩笑地说,家中少了一个“亲情妈妈和女儿”,但社区却多了一个“爱心妈妈和女儿”。 
  走入药厂家属区,楼道里干净整洁,白墙上关于文明礼仪、邻里和谐的宣传画十分美观。14岁的曹清正在给20岁的姐姐讲故事。“刘妈妈又来看我们啦!”曹清欢喜地说。曹清的姐姐出生时因为缺氧导致脑瘫。父母为了给大女儿看病花了不少钱,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刘玲主动上门帮助申办低保,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还联系妇联、工会和其他结对帮扶单位对曹家进行帮扶。曹清上学后,刘玲每年都会送上学习用品,还帮孩子联系辅导班。曹清从小就称刘玲为“刘妈妈”。有一次,曹清独自在家照顾姐姐,没想到姐姐打开水龙头搞得家中“水漫金山”,她第一个电话就打给刘玲:“刘妈妈,姐姐闯祸了,快来帮忙。” 
  “闺女啊,奶奶说身体不舒服。”70岁的唐布爷爷给刘玲打来电话。刘玲立即赶过去。老人是原拖拉机厂的病退职工,也是社区的特困户。他和老伴一直未曾生育。13年前,老夫妻俩就已把刘玲当成了他们的女儿,隔三差五地会打电话给“女儿”。 
  “中午吃了什么菜?”“奶奶心脏不好,最近换药了吗?”古稀老人看见刘玲,就像孩子一样,拉着她的手便抹起眼泪。刘玲也早把他们当作父母一样看待,一番安慰后,和老人商量着陪唐奶奶去医院详细检查身体。 
  社区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户等困难群体是刘玲和社区党员关注服务的重点。一有空,刘玲就到他们家中看一看。多年来,她接待上访群众400多人次,协调解决问题350多个,帮助了100多户困难家庭,协助解决帮扶资金10多万元。 
  多年来,刘玲扎根社区,调处居民纠纷、改善社区环境,力保社区和谐。她常说:“只要用心为居民办事,总会找到办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