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搜尽奇峰打草稿


●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接近山水、接近自然,往往更能接近一个人的灵魂,使人开启心智、升华境界,以天地为心、以人生为心、以国家民族为心,写出情、事、理三者俱佳的文章。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日前,一些新闻媒体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播发记者深入基层采写的新闻报道。这又一次提醒我们,要写得好文章,少不得调查研究、阅读大地之助。

苏轼所写《石钟山记》一文,看似一篇游记,实则是一篇调查研究之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文章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察,对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观点,表现了苏轼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为诗为文,功夫本就在诗文之外。山水画家谈创作,有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言;诗文作家谈写作经验,则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心得。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接近山水、接近自然,往往更能接近一个人的灵魂,使人开启心智、升华境界,以天地为心、以人生为心、以国家民族为心,写出情、事、理三者俱佳的文章。

古代的先圣先贤、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经典文章,都离不开“搜尽奇峰”的人生体验。孔子周游列国,开创了实践产生真知之路。唐代的柳宗元,之所以能创作出文采飞扬、情理兼备的《永州八记》,与他的亲身体验也是密不可分的。还有李时珍,不停地读书行路,耗费心血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理论、文章,无不是来自其阅历的淘洗、实践的升华。正是乐于走进群众、善于调查研究、勤于实践锻炼,让他吸收了丰厚养料、了解到中国实情,才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不朽著作。事实证明,“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要想写出理深、情沛、气足、事奇、文美的作品,仅靠坐在书斋里是不行的,必须深入一线、增加阅历、感悟人生。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行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文章,但热度大多也就是一两天,很少有“现象级”产品,也鲜有传世之作。这里面原因有很多,但未能“搜尽奇峰”、缺少实践阅历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写文章如果仅仅是阐释观点、解读事件,缺少新的经历、新的发现,是很难打动自己的,更不用说感动读者。

再如,很多人都反对洗稿,所谓洗稿其实就是不愿到一线采访调研,习惯坐在办公室里东拼西凑。文章一旦“制造”出来,看似一时很热,却经不起推敲和质疑。因此,要想写出新颖别致、引领时代的好文章,必须投身实践,重新体验、发现和感悟,如此才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今天,宣传思想战线号召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实则是要求我们“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要把书读够,更要把路跑足。只有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才能真正写得实、写得新、写得活,才能留下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之作。否则,一旦离开了脚力、眼力、脑力,想写出好作品便是沙上建塔、空中楼阁。

同理,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也想干好工作,但其提出的意见、制定的政策等,总是与老百姓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的甚至“好心办成了坏事”。究其根源在于坐在办公室久了,离老百姓的生活远了。今天与昨天,已经大不一样,倘若只凭上报的数据材料干工作,不愿深入群众探寻第一手资料、发现“原生态声音”,就不可能作好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

春节将至,很多领导干部要回家乡过年。值此良机,不妨利用过年之际,多走访群众,真正了解基层,了解服务对象,了解风土人情,了解时代风貌。(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