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橄榄枝上的勋章

我原所在的单位,每年都有专业技术军官赴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为他们出征壮行时,我有幸结识了张勇,这位维和英雄。

张勇退休之后,我和他聊起维和的战斗生活,张勇感受最深的是,在维和这个世界舞台上,担负大国使命责任,一举一动都要维护祖国的尊严,展示中国军人的形象。2006年6月,由他带队的中国维和部队赴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当时苏丹瓦乌的营地,灌木丛生、蛇蝎横行、红土飞扬、烈日当空,还有疟疾肆虐,官兵们在这片陌生土地上安营扎寨,在短短的时间里建立营区样板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时隔一年,张勇第二次带队抵达瓦乌任务区,执行道路修筑、机场维护、营房建设、运输保障、医疗救护等任务,创造了“中国奇迹”。

经过战乱,瓦乌市水厂遭受严重破坏。为了争水,部落、乡村、邻里之间,常发生冲突,甚至动用武器,造成人员伤亡。吃水问题事关当地人的生存。在重建过程中,因条件受限,当地没有大型吊装设备,无法将8个20多吨重的大型水罐从40公里外运进来。州政府官员四处寻找佩戴五星红旗臂章的中国维和部队,请求他们帮助解决。经战区司令批准,作为额外任务交给中国维和部队。领受任务后,张勇到实地查看,没想到这40公里的距离处于原始地带,地面土质松软,沼泽、弹坑随处可见。水厂在200多米高的山坡上,吊车和拖车要在30多度的斜面上行驶。重型设备在这种地面作业,难度可想而知。老天不作美。运送途中,突降大雨,车队拖着水罐行驶更加困难,有两辆车陷入泥潭,牵引车发挥不了作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张勇身先士卒,第一个跳进水坑,官兵们一个接一个跟进,挖泥巴、支车架、推车辆。当地民众见此情景,自发加入救援行列,搬石头,固水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全力奋战,拖车艰难地爬出水坑,缓缓行进上山,近30吨的大型车辆,在山坡上艰难地盘旋、爬升着,终于安全抵达山顶。随着最后一个水罐顺利安放到位,标志着瓦乌市民将彻底告别喝浑浊河水的历史。那天,西加扎勒河州州长、瓦乌市政府官员、战区官员和当地民众,纷纷赶到现场,一双双不同肤色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相互庆贺。附近的几个部落群众,跳起了欢快的非洲土著舞,载歌载舞,不断高喊“中国人,好!”

士官张健从小失去双亲,是个孤儿。首批参加维和时,他推迟了婚期,回国不久领了结婚证。第三批维和部队开始组建,他又报了名。战鼓催征,眼看已来不及办婚礼。按其老家的风俗,不搞仪式,不算明媒正娶,婚期一拖再拖,女方父母感到不合情理,未过门的媳妇陈燕也有想法。张健心里有难言之处。细心的张勇察觉后,设法争取在出征前让张健完婚。初秋的一个晚上,皎洁的月光映照着维和部队集训营地,军区前卫文工团为维和部队慰问演出。借此机会,“搭车”为张健举行婚礼仪式。梧桐树下,医疗队的护士们忙着精心为新娘梳妆打扮。演出结束,伴随着欢快的婚礼乐曲,新郎新娘闪亮登场,满怀喜悦的心情,向嘉宾和战友们鞠躬致谢。新娘陈燕含着泪水,激动地说:“作为一名维和军人的妻子,我很幸福,也很自豪。”

我从书架里找到了原单位姜涛、宋立华两博士签名赠送的维和纪念册。他俩是随原北京军区赴利比里亚第七批维和医疗分队执行维和任务的。集训期间,姜涛父亲突发脑梗住院。出征前的那个晚上,维和医疗分队领导批准,让姜涛回来一趟与父亲见一见面。我与几位同事和姜涛一起到医院看望他父亲。病床前,姜涛握住父亲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心里祈愿父亲平安,期待凯旋时再见。而后,一一与亲人握别。此时,在旁的妻子,已身怀六甲。她看出丈夫的心思,劝慰说:“不要多想,维和有你,家里有我。”那段时间,她自己去做产检,还与婆婆轮流陪护公公。到了利比里亚,姜涛算着妻子即将临盆的日子,焦急等待家里的消息。一个周末,终于收到妻子发来的邮件和儿子满月照,感慨万分,这样一种血脉关系,竟相隔几万公里的时空。为纪念在非洲的日子,他给儿子起了小名叫“非非”,还把儿子的照片印在维和纪念册里。不久前,我遇见姜涛,问起他父亲和孩子的近况。他说,父亲与新中国同龄,现身体无大碍。非非今年11岁,上小学。

一位战士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让迷彩与蓝盔交融/在异域的操场列阵抒怀/威严从雄壮的乐曲中溢出/我们庄重地踢出豪迈/胸佩勋章走向世界和平!”

一名名维和战士,用热血和忠诚,青春和智慧,在维护世界和平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象征和平的绿色橄榄枝上,挂有他们的勋章。(万兴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