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小说

蒲队长


说起蒲殿文,老村村民不一定人人耳熟能详,但“蒲队长”却成了他在这个村的一个响亮标志和准确代号,一个全村人都认可的情感基因二维码。

蒲殿文是来扶贫的。对世代生存于平均海拔2600多米的山区贫困村民来说,要在人均耕地1亩左右的土地上构建富裕幸福,略显遥远与痴妄。但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离开土地,他们就会惊慌无助,只有土地能给他们安全和依靠。所以,蒲殿文只能想“土”法子,打土地的主意。想来想去,“蒲队长”决定种当归。但是这里从没种过当归,村民不信老村这个鬼地方能种出高品质的当归。

经过蒲殿文100%的努力,最终赢得了5%的支持率。

在他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他指导种植出的2吨当归价值1.7万元,算清账的219户村民们动心了:踊跃报名,改种当归。这其中就有51户贫困户,旋即与公司签下了500亩的种植合同。平均亩产1吨,每亩纯收入4300元,户均增收近万元……每一个数字都在传递喜讯,全村沸腾了!

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偶然性成功实践,那么之后的林下养殖和丹参、玄参、芍药等中药材的种植以及他的教育扶贫计划实施,立体化扶贫体系构建不能不说是别具匠心的惊人壮举。蒲队长的话管用,蒲队长的办法好用。“产业”逐渐在老村成为一个时尚词语,一传十、十传百,争先恐后地赶着这个“时尚”,植根心底,就从种当归开始。

在县城务工的陈富春闻讯回村,一次性种了20亩;62岁的贫困户张所云也要种一亩;赵国文不仅要种当归,还种党参;79岁的张朝光要在林下养鸡;老村小学兴起了半寄宿制……

无一例外,他们都心遂所愿了!当归丰收了,一鸣惊人。蒲队长成了每家每户的常客。张家有两个孩子,李家喂着四头牛,王家哪天下种,他都一清二楚,就连谁家孩子要走六公里上学,成绩如何,他都了如指掌。村民们愈加离不开他。原本下乡扶贫两年即可返城的他却回不去了,村民才听说他可以回城,要换扶贫队长了,都奔走相告,失望黯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好比在刚生旺的火上浇下一盆冷水。他们都问:“蒲队长走了,我们怎么办?他不管我们了吗?”他们已经深深的依恋上了这个家人般的队长。蒲殿文也焦急起来,他舍不下这片长着幸福嫩芽的土地,这里每一个可爱的村民。尽管他也想家。

留下来。这是他的最终决定,无怨无悔。

“蒲队长,蒲队长,你差点就见不到我了!没想到半夜三更你还来看我。”这是五保户谭赔忠见到蒲殿文时流着泪水,哽咽着说出的第一句话。蒲殿文明显感到这个75岁老人的手在颤抖。老谭的住房是年久失修的D级危房,但任凭村干部和蒲队长怎么劝导,老人就是不肯离开他唯一的祖传“宝贝”。蒲殿文只能隔三差五就去看望他,适当加固,但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发现真要塌了,好说歹说总算劝动老人到敬老院。刚搬进敬老院没多久,老谭的房子在一场风雨中塌了。老谭感慨万千,感激不已,幸亏蒲队长工作及时,自己才幸免于难,安享晚年。

扶贫四年,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在为老村人民踏上幸福康庄的路上,带着一颗自信、虔诚和无私的心。

叫一声“蒲队长”,老村的草木在呼应,新街的山脉在呼应,幸福的回音壁也在呼应。(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