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铺(散文)
风箱拉起,火苗直蹿,铁料烧红,铁匠用火钳快速将烧红的铁料夹至大铁墩上,然后开始锤打。师傅用小锤,徒弟使大锤,一小一大,交替锤打,你来我往,锤起锤落,“铁花”飞蹿。“呼呼”的炭火声、“吧嗒”的风箱声,加上“叮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奏出一曲振奋人心的“交响曲”。
很多年过去了,生动和谐的打铁情景一直留存在脑海里。每当想起,就会想起打铁人的勤劳,想起我儿时的生活,想起那个年代人们的梦想。
我小时候,打铁还是一门吃香的行业,村里铁匠家的日子过得红火,令人羡慕。铁匠铺离我们家不远,中间隔着一个水塘。每天早晨,天不亮,铁匠铺的灯就亮了,徒弟忙着生炉子,“吧嗒、吧嗒”的风箱声,在寂静的早上,传到村庄的每个角落。
风箱声停下,即刻传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清脆的打铁声犹如起床的闹钟,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倘若有赖床的学生,家长会说:“铁匠都打了几轮了,快起床上学吧。”
我上下学都要路过铁匠铺,师徒俩是叔侄,长得都很高大结实,师傅负责掌锤,师傅的小锤点到之处,就是徒弟落大锤的地方。小锤点过再敲到铁墩上“叮”一响,大锤砸到烧红的铁料上“当”一声,“叮当、叮当”和谐悦耳,常常吸引过往的人驻足观看。尤其在冬天,铁匠铺每天都会围着一圈人,人们或蹲或站,不仅是为观看打铁,更多是为了取暖和扎堆儿抽烟聊天。
我和几个小伙伴放学后也常常去那里玩,我们喜欢看打铁时乱迸的火星,喜欢听“叮当、叮当、叮叮当”的打铁声。当铁料烧到火候,铁匠拿火钳向外夹铁料,徒弟赶紧把风箱拉杆推回去,快走两步,抓紧大锤把儿就抡起来,火花从铁锤下一阵一阵地泼洒开来,吓得大家赶紧往后退,映着小伙伴们红红的笑脸。锻造好铁具,放入水中,随着“滋”一声,一阵白烟飘起,淬火完成,一件铁器现出雏形,让我们产生一种神奇的感觉。
打铁是个技术活。不管围看的人多人少,师徒俩都专注地烧火、锻打、铡边、冷锤整形、淬火、研磨,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透着一份匠心与执着。每件产品定型后,铁匠师傅左手用钳子夹住一个小铁章放在产品上,右手用小锤子使劲儿一敲,一个方形的“李”字就永久地刻在上面了,就像防假冒伪劣的产品商标,更像书画家完成作品后的落款。现在,人们倡导工匠精神,我想铁匠的这份匠心与执着,就是工匠精神的自觉体现。
铁匠铺打制的产品很多,村里人所用的农具如锹、锄、镰、铲;家里用的菜刀、锅铲、火钳、剪刀;牲口用的铁笼头、铁嚼子、铁脚掌;还有建筑用的铁钉、铁钩、铁链、门环、门插、门搭等,基本上都出自铁匠铺。不仅我们村的人用,附近村庄的人也来买。正应了那名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铁器做得好,名声也传得远。
如今,岁月已深,但铁匠铺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依然那么清晰,每次浮现都让我联想很多。打铁是个体力活,师傅用小锤、徒弟抡大锤,靠的就是一股子拼劲韧劲,怕吃苦受累是吃不了这碗饭的。不仅如此,病恹恹、懒洋洋的人抡不起铁锤,爱分心、易走神的人也干不了这一行。
打铁必须自身硬。打铁如此,做任何工作都是这样。
(杨林防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纪委监委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