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吃苦我一个,带富全村人——记退役军人、射阳县新坍镇新集村委会主任时林

 “打过仗、立过功的兵,就是能吃苦!” 
  “人家时主任,为改变穷村面貌,甘愿放弃镇里的工作回村当农民……”初春时节,慕名走进射阳县新坍镇新集村,提起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村委会主任时林,村民们感叹地介绍起他来。 
  远离集镇,地处新坍、海河、陈洋三镇交界的新集村,是2000年区划调整由原北集、新加两村合并而成的。1964年,时林就出生在原北集村。1982年冬,高中毕业的时林,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应征,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保家卫国是军人的职责!”1984年7月,写下“遗书”的时林跟随部队走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在那血与火的洗礼中,他机智勇敢、不畏牺牲、冲锋在前,经受住考验,荣立三等功,后又加入了党组织。 
  1987年退伍回村的时林,没有居功自傲,而是安心在家种地,积极履行党员义务。2003年,被村民推荐为村民小组组长,竭力服务村民,深得众人信任。2007年,镇党委政府关心参战有功退役军人,安排他进入镇联防队,成了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公益性岗位人员。 
  2013年村委会换届,一直被列为市级经济薄弱村的新集村党员群众,急切希望有一个真心实意为集体与村民作想的干部,大家想到了时林。面对众人的信任,几经思考,时林决定放弃已有工作,回村竞选,最终以高票当选为村委委员,几个月后主持了村委会工作。 
  农业是村里的传统产业。然而,随着村中青壮年纷纷离开土地外出打工、创业,许多人家的农田只能望天收、随意长,种田效益较低。“县、镇号召联耕联种,我们何不办个集体农场,这样既能挖掘土地潜力保证农户收入,又能增加集体积累。”2015年秋,时林在村两委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形成了土地流转及收入分成的方案。 
  “每亩流转金850元,盈利按集体、承包人、入股农户5:3:2分成。”如此方案谁敢承包?眼看秋播将过。“没人愿包,就我们村干部自己包。”时林下定了决心。在他的努力下,当年流转到300亩土地。春去秋来,第一年兑付了农户流转金,上缴集体5.5万元。在300亩土地上取得如此好的收益,原先持有怀疑的群众信服了,对办好集体农场有了更大的积极性,流转土地一下发展到1020亩,涉及600多农户。 
  “自从村里办起农场,家中田里就没他脚印了。”谈起时林创办农场,妻子崔成秀似有抱怨。的确,村民们清楚,为了这农场,时林付出太多。他除了忙于村里的事务,又要统筹农场的耕种管理、调配机械、购置种肥、安排用工、资金筹集,烈日下、风雨中,他坚守在农田里施肥、喷药,带着村干部一起劳动。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时林创办集体农场三年来,不仅让农户得到较高的土地流转金,而且还有了固定性用工工资,集体积累净增加37万元。与此同时,农场还投资近百万元,创办起仓库及烘干设备,既保障了农场需要,又方便村民收粮烘干。《农民日报》曾以《从联耕联种走向联管联营》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介绍了新集村的做法。 
  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促进和保障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三年间,新集村先后对境内150多条条排沟进行了高标准疏浚,架设起6座机耕桥,修筑村级公路近3公里,缩短了村与外界的距离。争取千余万元投入,实施了千亩高效节水工程,为农业高产高效夯实了基础。 
  “吃苦我一个,带富全村人。”这就是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时林的内心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