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于王安石笔下的“仲永”,笔者想到当今的“仲永”型党员干部。所谓“仲永”型党员干部,指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却因不求上进而碌碌无为的干部。笔者看来,避免成为“仲永”型党员干部,要力戒“三种心态”。
力戒“鸵鸟”心态,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硬气。所谓“鸵鸟”心态,指面对困难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在现实中干部的“鸵鸟”心态,往往就是“干工作中规中矩,只要不出事就是进步”的消极情绪。在他们看来,工作不需要出彩,只需要“踏踏实实”的“熬日子”,年限到了,和领导攀点儿关系,便能顺理成章的升职。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尚有古人都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大无畏精神,况且如今拿着人民的俸禄而碌碌无为呢?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力戒“鸵鸟心态”,做到干一行、精一行、懂一行、像一行,宁做凤尾,也不做鸡头,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硬气。
力戒“路人”心态,涵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容的就是当下部分干部出了问题不但不想办法解决,还“冷嘲热讽”,推卸责任。试问,“路人”心态的干部配得上人民群众的干部吗?其实,“路人”心态的党员干部归根结底是心思没有放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上,丧失了初心,忘记了使命。纵观落马的官员,他们往往存在“路人”心态,甚至是错误的政绩观,无论是上级党员干部还是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力戒“路人”心态,“路人”心态往往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你从“正轨”走向“邪道”,最终毁了自己、毁了家庭、毁了幸福,失去了党和人民的信任。
力戒“家长”心态,保持“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的底气。力戒“家长”心态,不能把官僚主义作风带到工作中来,动辄用简单粗暴的教训式语言与百姓打交道、与下属交代工作。党员干部做工作应“身体力行,事必躬亲”,而不是当“二传手”“传话筒”。作为党员干部,干工作没思路、做事情没办法,能不接的活尽量不接,能不亲自做的事情安排下属做,这种干部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蛀虫”。因此,党员干部唯有挂帅又出征、亲力亲为,养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既做显功、也做潜功,脚踏实地把既定的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成现实,力戒“家长”心态,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无论是《墨子》中的“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还是《贞观政要》中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无不体现“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党员干部要在前进道路上不断丰富知识,做到力戒“鸵鸟、路人、家长”三种心态,紧跟“主旋律”,找准“平衡点”,巧踩“节奏点”,争当“领头雁”,在新时代的新舞台上展现党员干部作为奋斗者的飒爽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