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贺知章的友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他创作的诗歌,文辞优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是盛唐诗歌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恃才清高,蔑视权贵:他曾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并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然而,对于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李白却情深义重。在文坛上,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历来被人们传颂;而李白与贺知章的友情,也是一段千古佳话。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他的一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无论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是衣锦还乡,还是落魄归根,读到它无不潸然泪下。
贺知章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宦家庭中,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及第后,仕途顺畅,声名显赫。他曾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要职。贺知章为官五十载,豁达纯朴,并没有沾染多少当时官场不良习气,因其“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而得到人们的敬重。唐肃宗被立为太子后,贺知章担任肃宗的老师(即太子宾客),唐玄宗曾写诗称赞他“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尽管结识的达官贵宦不计其数,但是贺知章最赏识的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没有功名的李白。
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来到京都长安。此时的李白,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声名的布衣。不料刚来到长安,便在紫极宫见到了贺知章。贺知章当时已是一位八十四岁的长者,身居太子宾客的高官显位。他独具慧眼,读了李白的诗,十分欣赏佩服,称之为“谪仙”。两人一见如故,坐下来对饮畅叙,恰手头无钱沽酒,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以显示官品的金龟,派人换了酒来饮。之后,贺知章又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对李白礼遇有加,命待诏翰林。
李白,这位诗国的天才,向以高傲而闻名,很少有他称许的人,但对贺知章,他却尊重备至。在李白长安生活的三年中,他和贺知章、崔宗之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时人称他们“酒中八仙”。
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离开长安时,唐玄宗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并命文武百官作诗相赠,盛况空前。在送别的队伍中,不仅有皇太子、宰相,还有李适之、韦坚、崔璘、王琯、王瑀、姚鹄、于休烈、卢象等一批当时文坛上的才俊。当然,还有他的挚友李白。
面对壮观而又伤感的送行场面,心中充满离情别绪的李白挥笔写下两首情深意长的送行诗。其中一首七绝《送贺宾客归越》写道:“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此时的贺知章与李白已成了情深意笃的忘年之交,绵绵深情,难以割舍。就在这一年,贺知章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与世长辞,时年八十六岁。
天宝六载(747年),李白兴冲冲地来到浙江,想拜会老友贺知章。不料,等待他的却是老友离世的噩耗。李白十分感伤,写下怀念的诗篇,其中如“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等,感情真切,寄托了李白对故友的无限哀思。(陈春龙 许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