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中科院院士、气象学家黄荣辉—— “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图为黄荣辉院士在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3月23日,是第59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在各地举办的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中,“厄尔尼诺”等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名中国科学家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并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气分成34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这名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黄荣辉,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1991年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黄荣辉,一生都在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广泛引用,并获得过“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

1942年8月,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里祖祖辈辈没上过学。他很小的时候,父亲靠给人做雇工养活全家。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分得土地,他才得以上学。

回忆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黄荣辉感慨万千:那时候,国家还很困难。上初中时,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里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20公里到学校。整个中学时代,他都是踩着自制的木拖鞋。再冷的冬天,他也只能穿两件破烂的冬衣,与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

生活的艰辛没有让黄荣辉退却,反而更激励他奋发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黄荣辉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背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上新买来的鞋,黄荣辉迈进了即将带他通往现代科学殿堂的北大。学校发放给他最高额度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这个从穷山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暗下决心: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

1979年,黄荣辉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之一,远赴日本东京大学。根据多年的积累,他选择了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行星波动力学。这是一门与干旱和洪涝灾害有关的气候变化与异常研究领域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

“我们那时候读书很刻苦,每天看14个小时的书,从没出去玩过,连著名的富士山和樱花都没舍得花时间去观赏。”黄荣辉和他的中国同学们非常珍惜留学机会,他们是东京大学最刻苦的学生,每天早上八点多到教室,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到宿舍。当时日本的一些友好团体到中国来,常会拿他们当例子,说中国的学生如何刻苦,如何努力做研究。

这些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日本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黄荣辉在准定常行星波动力学方面做出了系统而有创造性的研究。他设计了34层模式研究地形和热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并利用该模式为发现热带波导管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此,东京大学还在黄荣辉回国两年后的1983年,专门授予他理学博士学位。

“在科学园地里耕耘可以忘掉一切”

作为我国大气物理学领域第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黄荣辉回国后,一边带研究生,一边继续从事行星波动力学研究。当时他的计算结果,被认为是与观测事实所得到的准定常行星波的实际分布最吻合的研究,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引用。

回顾几十年来的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他是一名把中国人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结合在一起的科学家。

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公里,比地球半径还长,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因素。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若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

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曾居住在一座简易筒子楼的狭小房间里。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他每天吃过晚饭就到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待孩子睡熟后,他才回家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看书看材料,哪怕刮风下雨,也从未间断。

为了把行星波传播理论应用到东亚大气环流与短期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中,黄荣辉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有学生与他开玩笑说:“黄老师,您这样枯燥的生活有什么意思?”他却表示,搞科学研究不仅有意思,而且是最大的乐趣,“在科学园地里耕耘可以忘掉一切”。

在科学的迷宫里,黄荣辉真的能做到忘掉一切。他的学生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趣事: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了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忙于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埋怨他:“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子还丢了?”

故事有个戏剧性的结尾——鸭子被研究所一位同事拾到,送了回来。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研究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所里的“书呆子”黄荣辉。

“地球是我们必须用心呵护的家园”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赴日留学期间,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他的导师曾多次挽留他在日本继续这项研究,并亲自到我国驻日使馆要求延长他的留学期限;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著名气象学家也以优厚待遇邀请他赴美工作,还有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希望高薪聘请他,这些都被他婉言谢绝。

有人问黄荣辉有没有后悔过,他却坚定地说:“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我是由放牛娃成长为院士的,除了个人努力,取得的一些成绩主要是党和国家多年培养的结果。”黄荣辉解释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这种“精神”,不仅是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努力拼搏,还要为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无私奉献。黄荣辉平时指导学生撰写学术报告非常认真,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我的导师叶笃正先生作报告都要准备五到十遍!”他帮学生修改论文总是一字一句地推敲,却把荣誉全部留给学生,这使学生们很受鼓舞。

作为科学家,黄荣辉始终怀着一颗质朴的赤子之心,呵护着家乡的莘莘学子。生活极简朴的他,曾把自己所获得的科技发明奖金在家乡母校前黄小学、泉港二中分别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

黄荣辉还常为师生开设讲座,介绍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相关知识,阐述这种现象带给全球和我国的影响,介绍应对各种灾害和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若干办法。他提出,首先是坚持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次须珍惜水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再次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最后则是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控制大气质量。

“地球是我们必须用心呵护的家园。”黄荣辉总是告诫同学们,“为营造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保护地球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本报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郑鉴强 庄学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