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勤廉风范

一门双“卫士” 两代“打铁人”

难得的闲暇,闫秉哲陪伴父亲练习书法。
黄文芳 摄

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闫晋煜,24岁之前,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轨迹会延伸到新疆。

1963年,闫晋煜从西安政法学院(今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前,学校组织观看了周恩来总理1957年对北京万名大学毕业生讲话的录像。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历史重任,到各条战线上去,到基层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周总理的讲话让闫晋煜的报国情怀找到了方向: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根据分配方案,闫晋煜来到千里之外的西北边陲——新疆。

从法院到检察院,之后又担任和田地委委员、纪委书记,直至2000年在自治区纪委监察厅副厅级监察专员的岗位上退休,他许党报国的志向一直不变,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未变。

“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的希望,这点必须要坚信。”闫晋煜说,“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到今天,都是党组织关心关怀,党的恩情我始终牢记在心。现在,虽然已经离开领导岗位,但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放松,思想更不能松懈,决不能有负于纪检干部的称谓。”

他不仅律己甚严,还用优良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家庭成员。

“对于后生晚辈,我最希望的,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就是要始终秉承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做一个懂哲学的明白人。”他说,这就是他的儿子闫秉哲名字的由来。

1996年,在和田市检察院工作的闫秉哲与父亲商量自己结婚办酒席的事。

看到儿子列出的宴请名单,原本喜气洋洋的闫晋煜黑下了脸:“你现在大小是个干部,结婚也应该勤俭节约。我的意见是参加集体婚礼,如果最近没有集体婚礼,就把同事和亲戚叫上简单摆两桌。”

还没等儿子表态,他又补充道:“我工作三十多年,一直干干净净问心无愧,你婚礼要是大操大办,我就不参加了!”

后来,闫秉哲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在和田地区参加了一场简单却又隆重的集体婚礼。廉洁自律的家风就此传承给了这对新婚夫妇。

在闫晋煜的影响下,闫秉哲的工作轨迹也与反腐惩恶密切相关。从事检察工作期间,他就多次被自治区纪委抽调办案,后因工作出色被调入自治区纪委工作。在自治区纪委,他一直坚守在反分裂和反腐败斗争一线,多次担任专案组组长,圆满完成了各项案件审查调查工作,办理了30余件在全疆有影响力的重大案件。

“在他眼里,没有差不多就行,谈话一定要思路清晰,取证一定要扎实稳妥。”曾与闫秉哲同在一个专案组的张红霞印象深刻,闫秉哲要求对被审查调查人交代的每一项言词证据,都必须有书证支持,搞清楚政策要求和纪律法律界定。在核实一起案件的行贿资金时,张红霞本以为落实了行贿人和行贿金额就可以交差了,但闫秉哲坚持让她核实清楚资金往来的凭证、行贿资金的具体来源等,要求每一项证据都必须固定坐实,确保纪法贯通、法法衔接。

为什么明知纪检监察工作艰苦,还是支持儿子选择纪检监察工作?闫晋煜道:“因为我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体会很深。”

他对儿子的期待,还是那句“不要有负于纪检监察干部的称谓”:“既然选择了纪检监察工作,就要兢兢业业地搞好每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完成每项任务。”

正因如此,闫晋煜几次生病住院,都没告诉儿子,“不想让他分心。”

因为工作纪律,父子俩很默契地不交流工作具体内容,但对工作和学习的要求却一刻也没有放松。闫秉哲对父亲又敬又畏:“他常常对我说,想做明白人,就必须不断学习,特别是要加强系统理论学习,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你不懂原理,怎么给别人做思想工作呢?要给别人半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杯水!”

闫秉哲是传承的受益者,也将好的作风、好的经验传承给了年轻同志。在闫秉哲的“传帮带”下,一大批年轻干部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回眸往昔,不忘初心。从办案一线到退居二线,闫晋煜初心不改。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闫秉哲接续奋斗。一代代纪检监察人将使命担当和责任坚守薪火相传,用真抓实干、无私奉献见证了纪检监察事业的使命与荣光。(本报记者 黄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