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接轨上海 建设开放新盐城——二论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新的坐标系上,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作出部署,把盐城发展置于国家战略中去考量,聚焦接轨上海,建设开放新盐城,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借“海”登高,努力打造长三角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建设开放新盐城,就要对标一体化战略,深度接轨大上海这个开放的龙头。要对照一体化的“路线图”,进入“施工期”,聚焦“上海总部、盐城生产”“上海需要、盐城配套”“上海成果、盐城转化”“上海市场、盐城供给”,扎实推进一体化,进一步深化产业、科技和市场的精准对接。要建设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以沪盐共建园区为抓手,把上海作为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的主战场,主攻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重大产业项目,特别要大力引进我市具有配套基础的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真正实现沪盐协同开放合作。要建设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发挥生态优势,用足用好世遗金字招牌,瞄准上海市场需求,做好“生态+旅游”文章。要建设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创投机构对接,促进上海科创资源向盐城流动,加快形成“研发在上海、生产在盐城”的协同创新格局。要建设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主动承接上海先进农业产业转移,提升盐城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能力。
建设开放新盐城,就要对标中心区定位。坚持在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中谋篇布局,突破行政区域等级的限制,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中韩产业园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对韩合作国家级平台,坚持全市域推进、全领域合作。加强中韩产业园建设,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要构建盐城对外开放的“大通道”,要按照“建设大口岸、构建大交通、推动大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公铁河海联运、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不断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港、航、路、贸全要素发展。要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一方面把“绿”的底色厚植好,一方面把“红”的底蕴挖掘好,让盐城成为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令人向往的地方。
建设开放新盐城,要对标国际化,进一步打造开放环境。加快建设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通过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优质地“服”,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不断深化要素配置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大力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打造盐城高质量的投资开放环境。
建设开放新盐城,就要对标一体化战略,深度接轨大上海这个开放的龙头。要对照一体化的“路线图”,进入“施工期”,聚焦“上海总部、盐城生产”“上海需要、盐城配套”“上海成果、盐城转化”“上海市场、盐城供给”,扎实推进一体化,进一步深化产业、科技和市场的精准对接。要建设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以沪盐共建园区为抓手,把上海作为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的主战场,主攻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重大产业项目,特别要大力引进我市具有配套基础的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真正实现沪盐协同开放合作。要建设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发挥生态优势,用足用好世遗金字招牌,瞄准上海市场需求,做好“生态+旅游”文章。要建设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科技园区、创投机构对接,促进上海科创资源向盐城流动,加快形成“研发在上海、生产在盐城”的协同创新格局。要建设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主动承接上海先进农业产业转移,提升盐城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能力。
建设开放新盐城,就要对标中心区定位。坚持在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中谋篇布局,突破行政区域等级的限制,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中韩产业园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对韩合作国家级平台,坚持全市域推进、全领域合作。加强中韩产业园建设,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要构建盐城对外开放的“大通道”,要按照“建设大口岸、构建大交通、推动大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公铁河海联运、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不断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港、航、路、贸全要素发展。要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一方面把“绿”的底色厚植好,一方面把“红”的底蕴挖掘好,让盐城成为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令人向往的地方。
建设开放新盐城,要对标国际化,进一步打造开放环境。加快建设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通过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优质地“服”,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不断深化要素配置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大力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打造盐城高质量的投资开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