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盛世莲花 傲然绽放

11月18日,澳门濠江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12月8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2019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举行。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图为新横琴口岸与莲花大桥。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20年前,随着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区区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庄严升起,流落在外四百余年的游子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20年后,曾经的濠镜澳,已经成长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伶仃洋边怒放的盛世莲花,正释放出源源不断的芬芳与魅力。

澳门回归20年来,在宪法和澳门基本法的保障下,经济繁荣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治安稳定。澳门用无可争议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

经济活力旺盛 发展前景广阔

“回归前,澳门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社会治安、营商环境、社会民生都非常糟糕。”澳门经济学会理事长柳智毅回忆道。

20年,弹指一挥间。澳门的经济与祖国一起腾飞,各项经济指标十分亮眼——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9亿澳门元大幅增至2018年的4447亿澳门元,人均GDP也由1999年的12万澳门元跃升至2018年的67万澳门元,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底,累计财政盈余达到5056亿澳门元,外汇储备为1636亿澳门元,较1999年分别增长193倍和6.2倍。

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澳门生活的同胞们感受颇深。

“我2001年就来到澳门读书,之后又留澳工作,见证了澳门的变化。最大的感受是人均收入显著上升,基础设施及民生保障水平也明显提升。”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林永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归后,澳门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如今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这也是她决定留在澳门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中央政府和中央政策的强大支持,没有澳门几十万居民的努力,就没有今天这个成绩。”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表示。

澳门的成长,与祖国的强力支持息息相关。

2003年,《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赴港澳个人游开放,澳门经济开始新一轮起飞;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将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澳门发挥桥梁作用,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国家重大举措的出台和实施,令澳门迎来一次次发展机遇。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是澳门回归以来最大的收获。”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将澳门列为粤港澳大湾区4个中心城市之一,并明确“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为澳门的发展定位之一。澳门社会各界同胞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这是中央对澳门的信任,为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澳门找准自身定位、提升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

民生显著改善 幸福指数提升

在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澳门特区政府不断改善民生福利,全力建设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人才培养、防灾减灾六大民生长效机制。

医疗卫生建设是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之一。2000年,澳门卫生部门的开支为11.3亿澳门元;2018年,该项开支增至71.9亿澳门元。目前,澳门已经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有报告指出,八成以上的澳门公立医院病人享有免费专科诊治和康复护理,澳门人均寿命83.4岁,全球排名第二。

今天,澳门的孩子享受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15年免费教育,还能获得特区政府提供的多项教育津贴。同时,中央政府推出各项惠澳政策,让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内地多所高校接受优质教育,亲身体会和感受祖国内地的文化和发展。

澳门特区政府坚持“社屋为主、经屋为辅”思路,截至2018年,共建5.1万套公共房屋,努力改善澳门居民住房问题。施政报告指出,1999年至今,澳门特区政府已经落成并有居民入住的公共房屋超过2.4万户。

生育孩子,可享受5260澳门元出生津贴、涵盖13种疾病的免费疫苗;今年12月,澳门首条轻轨线正式通车,为澳门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值得点赞的是,特区政府的现金分享计划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今年发放总金额超过70亿元。这样的福利,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曾在澳门大学交流的内地学生刘雪莹笑着向记者表示。

“促发展、保民生,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得以长治久安的两项基础性工作。”澳门立法会主席高开贤介绍,回归20年以来,在立法会的努力下,澳门特区已经制定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涉及澳门居民民生各个方面,如经济、交通、社会房屋、食品安全等。

随着澳门各项社会福利日益完善,澳门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在澳门是一种福气!”年过七旬的澳门市民陈永燊对记者表示。

社会祥和稳定 和谐深入人心

在回归之前,澳门曾经是人人自危、鱼龙混杂的黑帮乐园。而如今,澳门被誉为“最安全的城市”,居民安全感显著增强。

“十年的实践更能确切验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特区不断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崔世安指出。

只有稳定的政制,才会有安定、安全的环境,才能吸引外部投资,经济也才会获得蓬勃发展;经济有了发展,特区政府财政才能不断积累,民生福利才能获得持续改善。柳智毅认为,“简单说,没有‘一国两制’的特殊优势、中央政府的支持,不会有澳门今天的成就。”

回归20年来,澳门特区始终坚持尊重和维护基本法的绝对权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坚持以基本法规范行政、立法、司法行为,以基本法的规定来处理重大问题。澳门特区政府不断加强宪法和基本法的宣传教育,受到市民的欢迎和普遍认同。

“实践充分证明,基本法是澳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坚实法律保障,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傅自应说。

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孕育出澳门独特的浓厚人情味。

友善温和,包容性强,是林永佳对澳门生活与澳门人最大的印象。聊起自己在澳门生活期间印象最深的故事,她说:“澳门人很友好。内地游客坐公交车,零钱不够时,澳门本地人会帮忙投币;内地游客问路,澳门人也会用普通话回答,让人心里很舒服。”

“回归20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的‘天鸽’风灾。由于我住在低洼地区,风灾过后,街上一片狼藉,断水断电。灾害过后,澳门人守望相助,市民自发上街清洁,解放军驻澳部队官兵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多日,清理水淹后的街道,澳门很快就恢复平静。”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余兆聪回忆,在灾难面前,澳门同胞与内地民众心手相连,共克时艰。

“对内地同胞的关心和爱,是从我们内心发出的。”崔世安表示,无论遇到经济发展的难题,还是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中央始终给予澳门关心与支持。澳门同胞与内地同胞的同呼吸、共命运,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澳门的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有了今天这个局面。我们的居民都清楚地知道,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有十多亿内地同胞对澳门的帮助,这是澳门社会整体爱国情怀不断加深的原因。”何厚铧说。

澳门同胞与内地同胞水乳交融的“心连心”,正是基于澳门同胞强烈的国家观念、宪法观念。准确严格地落实基本法,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石。

澳门好,祖国好;祖国好,澳门会更好。回归祖国20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今天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爱国爱澳的旗帜下,澳门正步履坚实、行稳致远,不断走向新的美好未来。(本报记者 李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