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最美奋斗者”裴春亮的初心与使命
![]() |
裴春亮先学一步,再把鲜切花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 裴龙德 摄 |
一排排整齐别致的村民公寓楼里,乡亲们露出幸福的笑容……
一座座功能齐全的蔬菜大棚里,菜农们忙着采摘丰收的果实……
一家家创意新颖的商铺前,店主们忙活着自家的生意……
碧波荡漾的裴寨水库边,游人漫步、垂钓,乐在其中……
如不是身临其境,谁能想到一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会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的这些场景,都与一个人相关,他就是“最美奋斗者”、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都彰显着裴春亮不凡的奋斗历程。
知恩图报,以奋斗姿态实现华丽转身
1970年出生的裴春亮,童年生活艰苦,家中也接二连三发生变故。在党组织和乡亲们的接济下,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明白了啥是党组织,啥叫恩重如山!”裴春亮说。
凭着山里人能吃苦、不服输的劲头,加之赶上改革开放政策,裴春亮率先致富,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
提起裴春亮,张村乡一带的乡亲们无人不竖大拇指。村民王小青念念不忘,她的爱人突发心脏病时,是裴春亮第一时间垫付了10万元手术费,救了她爱人的命。“修公路、建学校、办医院、扶贫助学……不仅裴寨村,就是十里八村,谁家有过不去的坎,他都会帮上一把。”村民裴清旺这样说。裴明军和妻子都有残疾,裴春亮多年来一直资助他们,尤其是两人的儿子出生后,奶粉、纸尿裤等花销都是裴春亮资助的。裴春亮还给裴明军买了一辆三轮车,让他负责清运村里的垃圾。这样,裴明军一个月能挣到800多元工资,家庭的正常生活有了保障。老党员裴池常年患病没钱治疗,靠他的妻子宋秀清采中草药治病,15年来裴春亮一直资助他们。60多岁的范长青是邻村人,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妻子离家出走,女儿远嫁他乡,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从2003年开始,裴春亮逢年过节,总会给范老汉把柴米油盐等日常用品置办齐全。直到现在,裴春亮依然是范老汉家的常客。
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村里党员干部“三顾茅庐”请裴春亮回村参选。最终,裴春亮以94%的得票率当选村委会主任。
以前,村民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地窖水,走的是泥土路,全村595口人153户,仅有600多亩丘陵薄地,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裴春亮深知,盖房是乡亲们最重要的事。
新村开工那天,全村人走进工地,祈求新村建设一帆风顺。奋战3年半,裴春亮捐资3000万元建设新村,建成160套村民公寓,商店、学校、医疗所、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办事服务大厅等一应俱全。裴春亮介绍,为了不占用耕地,新村村址选在村南乱石遍地、不长庄稼的荒山上,运走土石80多万方,平整出100亩大的新址。
69岁的村民张秀清,至今清楚记得领新房钥匙的日子——2008年12月21日。当天,村里很多老人都激动得哭了,“老了还能住进这么敞亮的楼房,做梦都不敢想啊,托了春亮的福!”走进老人家中,屋内电器齐备,装修讲究。她说:“和原来的土坯房相比,真是天上地下,不用花一分钱,还有房产证。”
2009年4月10日,裴春亮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兴修水利,彻底告别“望天收”
裴寨村位于太行山脉丘陵地带,十年九旱,村民们一直是靠天吃饭。村里曾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出门可以不锁屋门,但是水窖盖儿一定会锁牢。
在建设新村时,裴春亮捐资83万元,给村里打水井。当530米的深水井成功钻成后,村民们终于吃上了甘甜的放心水。村委会副主任裴晓峰回忆,出水的那一天,村里男女老少都来了,年纪最大的裴礼老人也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来到井前。大家把第一碗水递给老人,老人一口气喝了大半碗,高声说:“真甜呀,咱再也不用为吃水作难了!”
吃水难题解决了,可是农田灌溉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裴寨。在裴春亮的带领下,全村人义务出工,不计报酬,挖山填沟兴修水利。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在卧羊山顶新建5000立方的蓄水池,铺设1100米地埋管道,把100多公里外太行山石门水库的水引到了田间地头。从此,裴寨村的土地彻底告别了“望天收”。
后来,蓄水池渐渐无法满足村里的发展需求。2011年3月,村“两委”讨论利用老村天然深沟,下挖建设拦洪蓄水水库。大家拍手叫好,可一算需要6000多万元,就又沉默了。裴春亮当众表态:“这样的大工程,我们可以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一部分,发动群众捐一部分款,缺口部分我来兜底。”
2013年底,裴寨拦洪蓄水水库建成蓄水。“拦住洪水变财富,水库成了聚宝盆。”裴寨水库不仅彻底解决了裴寨社区1万多人口的缺水难题,还让周边乡镇的3万多口人、近2万亩耕地受益。
不忘初心,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
“住上了新房子,还得让村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裴春亮带领干部群众把老村拆除,复垦600亩土地,建设玻璃日光温室和钢架地温温室。党员带头成立裴寨蔬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裴寨社区高效大棚发展到1500余亩,共建成750余座温室,350多户、1250多名居民种植蔬菜、鲜切花等经济作物,每亩土地收益是2005年的20倍。
裴清才和妻子一起管理着2个棚4亩地,他高兴地说:“一个棚一年至少赚3万元,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帮我们做广告。”笔者在花卉种植温室看到,一盆盆红掌正在装箱,一箱有25盆,当天有30箱花卉发往郑州。
2016年,裴春亮带领村民启动裴寨村跨境电商,第一个产品就是张村乡的纯手工红薯粉条。为此,他还带领大家策划举办“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开幕式当天,线上线下销售粉条15万斤,乡亲们大呼想不到。依托裴寨跨境电商,全乡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红薯及红薯粉条销售协议,这一传统特色农产品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产品,乡亲们种植红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贯穿裴寨村的卫吴公路为裴寨商业发展带来了便利。裴春亮带领干部群众把原来坑坑洼洼、只有7米宽的道路拓宽到25米,分三期在道路两旁建起900多间商业楼房。从家电、日杂到餐饮等,大家都能买得到。28岁的裴龙会和妻子三年前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孕婴童生活馆,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裴晓芬和丈夫投资200多万元,在裴寨村西边的荒坡上,建起一个肉羊养殖场,生意红红火火……
定下目标,让太行山区的乡亲富起来
裴春亮常说“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还不算富,把邻村都带富才叫富。”2010年,张村乡党委政府整合11个行政村,建成1万多人的裴寨社区。裴春亮任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带动周边的村一起致富奔小康。
裴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引进产业难度大。裴春亮决定,把村头一个荒沟填平,整理成建设用地,采取免费提供厂房和基础设施、减免水电费等措施进行招商。最终,这里引进了4家服装企业,打造出供2000人就业的裴寨社区服装产业园,吸引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连续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裴春亮,深知肩上的重担。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坐在乡亲们的炕头上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解难题。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的秦航,2018年回乡后搞起了羊肚菌种植。其间,他遇到不少技术难题,有几次甚至急得掉泪。裴春亮得知后,拿着标本找专家把脉,到河南科技学院向食用菌专家王振河教授请教,帮秦航解决了棘手问题。为此,裴春亮还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呼吁建立与农村农民需求相适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配套的培育培训机制,打通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每年参加全国“两会”,裴春亮总要把“村里的事”带进会场。他既有农民关心的水利、教育、扶贫等议案建议,也有社会关注的改革、医疗、污染、诚信、普法等建议。11年来,他提交全国“两会”的议案建议达119件(条)。
辉县西北部属于太行深山区,山路难行、信息闭塞,山区群众生活环境差,脱贫能力低。裴春亮认为,开发自然山水旅游有助于实现精准脱贫。于是,他筹资在南太行开发建设河南宝泉旅游度假区。经过三年多艰苦创业,该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年接待量突破200万游客的国家4A级景区。景区周边的西沈庄、东沈庄、周庄等几个村近百个家庭做起了旅游服务的工作,带动村民直接就业1000余人,间接就业数千人。仅圪针庄村就有95%的农户从事旅游服务,经营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80%以上。
党建引领,让乡亲收获满满的幸福
“裴寨村能有今天的长足发展,得益于有个坚强的党组织。”村党支部组织委员裴龙德说。在裴春亮的带动下,村党支部结合实际需求持续开展“五个一”活动。党支部每月进行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每月召开一次干群联席会;每月组织一次义务劳动;每季组织一次技术培训;每年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
村里36名党员人人胸前佩戴党徽,主动亮明身份,实行设岗定责和联包帮带,人人肩上有担子,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建新村,20多名党员干部不拿一分钱工资,一干就是三年半;建设田心池,70岁的老会计裴清信忍着病痛和村民们一起干,直到累倒在工地上。建水库,全村男女老幼都捐了款,在校的孩子也纷纷把自己平时舍不得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裴龙德介绍说,当看到这些粘了又粘的一角、两角、五角、一块拼凑的71块8毛钱捐款时,裴春亮掉下了热泪,动情地对“两委”班子说:“这些钱一分都不要动,把它保存起来。看到它就能增添我们为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
走在裴寨社区,大街小巷、门前屋后,随处可见各种石刻标语:“国家之利知无不为,乡亲之事知无不办”“夫妻爱,子女孝,家和比啥都重要”“一勤天下无难事”“不能光做有钱人,关键要做值钱人”……习书堂、初心广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文化石、道德墙,等等,已然成为裴寨乡村文化的一道风景线。裴寨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旅游模范村”等荣誉称号,仅去年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就达9万余人次。
村官好不好,群众自有一杆秤。2008年除夕,裴春亮和爱人在企业里忙到天黑。刚进家门,满头白发的小学老师李素珍老人就来了,还关切地说:“春亮,知道你们忙,没时间包饺子,快来尝尝我的手艺。”边说边打开手里的保温盒。在当地,除夕夜端饺子,那是敬长辈的呀!裴春亮的内心十分动容。这份感动还没来得及平复,70多岁的裴礼老人、残疾人裴明军也端着饺子来了。紧接着,马春英、宋秀清等乡亲也来了……
饺子一送就是11个年头。“小时候我吃百家饭长大,现在我又吃上了百家饭!”裴春亮动情地说,“一碗饺子是一份责任。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来年还要再加把劲儿!”(原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