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把酒话桑麻



●“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新春孕育新的期待、新的希望,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梦想。春信至,启新程。让我们循着梦想的脚步,轻装上阵、携手同行,收获鼠年每一个丰收的日子。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每逢佳节,守岁共欢,万千民众也都在享受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享受忙碌一年收获满满的生活之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问年”“拜年”的习俗。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的一次过年,齐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打开齐王送来的信,就关切地询问来使:贵国的年成怎么样?百姓是否富足安康?特使不悦:“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乎?”赵威后当即回应他: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一席话,说得来使频频点头。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每逢春节,人们相互拜年,表达喜庆祥和的祝愿时,对方同样也会以祝福作答。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美好的力量,蕴含着对万物的感恩。这一春节特有的仪式感,给人以安定的力量。冯骥才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春节怎么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方式,但文化无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诉求,甚至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春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乡愁。

谈及春节文化,一位作家作过这样的判断,“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在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中,有人们对家的依恋和向往,有数不清的阖家团圆故事,也有从中央到地方许多党员干部冒着严寒,对群众的关爱关心——看看房里暖不暖和,摸摸衣被厚不厚实,问问新的一年生产、生活怎么安排,品品群众自酿的美酒,展现的是“把酒话桑麻”的祥和景象,寄寓的是“人勤春来早”的美好希冀。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之地,曾经养育了我们,感恩之心不可少;乡里之人,曾经守望相助,谦朴之心不可缺。利用回家团聚的机会,到乡间的阡陌小路走走,到乡亲们的农家小院坐坐,向他们道一声辛苦、致一声问候,增添的不只是过年的气氛和乐趣,还有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因子的浸润。恰如一位学者所言,“一切文化最终积淀为人格。”无论走到多远的未来,我们都应该努力做一个师从故乡的虚心学生。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每一个日子都有新的诗行、新的画卷。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把酒话桑麻”,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利用春节团聚的机会,问问脱贫攻坚的进展,聊聊还有哪些困难,为正在爬坡过坎的乡亲们支支招、鼓鼓劲,尽己所能为他们帮帮忙、尽尽力,我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别样的收获,从而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迷人的芬芳,留下永恒的记忆。

“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新春孕育新的期待、新的希望,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个人的梦想。春信至,启新程。让我们循着梦想的脚步,轻装上阵、携手同行,收获鼠年每一个丰收的日子。(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