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一匹戎马与两匹绢


北魏时期的源贺,“伟容貌,善风仪”,屡立战功,声名远扬。高宗即位,班赐百僚,谓贺曰:“朕大赍善人,卿其任意取之,勿谦退也。”贺辞,固使取之,贺唯取戎马一匹而已。面对赏赐,源贺仅取一匹戎马,可谓不贪心,严操守。源贺因战功和清廉,深受人们敬重。他曾留下家训:“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问,言思审,行思恭,服思度,遏恶扬善,亲贤远佞。目观必真,耳属必正。”源贺一辈子不居功、不贪位、不敛财,诚勤以为国、清约以行己,惠及子孙后代。

与源贺同时代的古弼,“好读书,又善骑射”,也曾立下不少战功。但其因事贪腐,未能得以善终,家人也一起伏法。《魏书》记载:“杨玄小子文德,以黄金四十斤赂弼,弼受金,留文德而遇之无礼,文德亡入刘义隆。”古弼收了杨文德的黄金,就忘记了谁是国家的仇人,也为自己埋下祸患。

良好的品行操守是做人做官之根本。源贺和古弼的迥异人生告诉我们,贪乃是有害欲望,若对贪欲不加以限制,最终会害了自己。

再说说两匹绢的故事。北魏自孝文帝太和年间迁都洛阳之后,国家更加殷实富强,国库里货物充盈,金钱、绢帛都堆到屋廊下了,数量之多,难以计数。一次,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元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大家都叹服崔光的清廉。

廉者常乐于无求,贪者常忧于不足。崔光面对财物,仅取自足,可见其清廉自守。相反,元融、李崇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因扛绢过多而受伤,最终两手空空而归。对待财物的不同态度,折射的是人品官德。财物虽好,取之有度,则能天天享用。倘若贪欲过多,欲求天下美物,反而得之越多,负载越重,危害越大。

纵观历史,不乏能吏者。很多人缘何没有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而不廉。虽然他们也做出一些事情,甚至创下一定功业,但把持不住自己,让一个“贪”字毁掉一生。事实上,为官者,能政和廉政必须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历史评价一个人,不仅看其干了多少事,更看其人格风范和精神气节。凡是受人敬仰者,无一不是干净干事、清廉有为之人。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那些为官清廉者,从来都是心中有戒、取之有度,怵然自惕、严格自律。在我们党内,也有无数优秀党员干部讲政德、讲廉洁。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之所以被人们刻在口碑心碑上,根本在于他们坚守底线,追求高标准,一辈子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一辈子老老实实、堂堂正正、干干净净。

心中有戒则行之有界。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就要保持对财物的敬畏、对权力的敬畏。党员干部要多从历史中启迪智慧,从现实中汲取教训,勇于自我革命、不断自我革新,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绊,在干事创业中为人民留下不朽的财富。(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