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学者就社会风气等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果侵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这个影响就会特别恶劣,将给社会造成负面的示范作用。绝不能让奢靡之风蔓延到我们党员干部群体中来。”
  
  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做客人民网,就“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有哪些原因”、“社会风气与党风政风有着怎样的联系”等问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面子”、“圈子”、“盘子”、“位子”,是社会不良风气产生的亚文化诱因
  
  “社会上似乎有这么一种现象,好像我送的东西越好、越贵、越奢侈,表明我对你的感情越好,或者是自己的身份越高。这不应是现代文明社会包含的内容。”房宁说。
  
  高波认为,社会不良风气的产生,主要源于“面子”、“圈子”、“盘子”、“位子”这四个亚文化诱因。
  
  首先,很多行为和风气与“面子文化”有关,在“面子文化”的旗号下,一些节日文化、礼俗文化、社会交往,变得庸俗化、功利化。
  
  其次,形形色色的小圈子及其潜规则盛行。一是圈子固化,形成了社会消费、文化品位等方面的“特定门槛”,相互攀比;二是不同圈子交往,比如政务圈与商务圈不加限制地发生关联,奢靡风气的交叉感染很可能是高概率事件。
  
  第三是“盘子文化”,有的官员认为“装进肚里没进兜里,就不是腐败”,民间也认为“日子过得好不好,要看饭桌上盘子摆的多不多”,婚丧嫁娶兴大操大办等,造成“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社会风气的一大顽疾。
  
  最后是“位子文化”,古人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现在说“位子决定脑子,上位影响下位”。不论是内化的价值判断,还是外在的衣食住行,精英人物、公职人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往往会被放大,成为决定风气走向的关键力量。
  
  “一旦‘面子文化’变性,‘圈子文化’变质,‘盘子文化’变味,‘位子文化’变形,就会反映到社风民风上来,也可能使很多制度、规则失效。”高波说。
  
  如果党员干部讲排场、讲奢侈,就会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
  
  房宁认为:“我们这个党也好,政府也好,党员干部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一方面是党政干部,一方面也是普通百姓。社会上的这些风气,也会通过党员干部的行为,影响党风政风。如果我们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讲排场、讲奢侈,那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
  
  “打个比方,北京雾霾天期间,谁也不能揪着头发离开地球,更不可能捂住鼻子不呼吸。社会上既有清风正气,也有歪风邪气,谁都可能受到影响。”高波说,“一旦社风民风奢靡成风,这种负能量会流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概莫能外。”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礼节文化也需要移风易俗
  
  “随着社会的富裕,大家送的礼越来越贵重,这是一个现实。但是,并不是所有富裕的社会都这样。比如我发现一些富裕的国家,送礼就是表达一种问候,一种关爱,传递这么一个信息就可以了。”房宁告诉网友,“这种风俗就很好嘛!我们社会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是文化的现代化。现在每逢过节,大家都感觉到很累,这种氛围像个大气场似的,你挣脱不出来,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在整体上努力,社会精英要做个表率,带头移风易俗。”
  
  高波和网友们一同回顾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始创春节团拜会的历史。“毛泽东同志考虑到下级向上级送礼、拜年,会影响我们的党风,因此他就提出,过年之前,把所有人召集到大礼堂,人手一杯清茶,相互拜年,所以叫团拜。”高波说,“从这当中可以看出来,我们党在移风易俗的基础上促进了党风建设。所以,办法总比困难多,贵在切实可行。”
  
  加大廉洁文化产品供给,对冲社会负能量
  
  “党员干部在交往中应当考虑,什么样的交往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健康的交往,什么样的交往会变了味。”房宁举了个例子,战国时期的秦国政风非常好,官员出私门入公门,出公门回私门,没有那些交际应酬的事情。“从政治文明来讲,官员之间应当是正常的工作往来,不应过多地建立私人感情。”
  
  网友们认为,当前社会中一些富豪相亲、奢华婚礼、海外扫货的现象,需要引起社会的警醒和反思。高波认为,对于社会上传播的负能量,要加大廉洁文化产品的供给,对其形成对冲。
  
  “最近中央纪委开通了官网,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我们要加大优秀网络廉洁文化的供给,让互联网成为廉洁文化景观永不落幕的‘世博园’,党心民心互动永不间断的‘中转站’,形成凝聚正能量的强大磁场。”高波告诉网友。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