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四个持续”深化打铁专项行动
今年来,阜宁县纪委监委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从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角度,通过“四个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打铁必须自身硬”专项行动要求,确保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轨道上运行。
持续提振队伍精神面貌。一是坚持学习培训提素质。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年初在系统内开展“大学习、大讨论”业务学习活动,通过微信群线上交流,组织“每日一推荐”23次,“每周一研讨”8次;健全大学习大培训机制,以“湖海清韵”大讲堂为载体,6月上旬组织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集训班,邀请上级纪委专家领导专题讲授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至今已举办2期,共4讲;二是坚持规范管理树形象。强化自我监督,认真填报盐城市纪检监察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登记表150余份,实现了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全覆盖,为精确掌握干部廉情信息提供了数据支撑。认真贯彻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全县68名副科及以上纪检监察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申报进行严格把关;开展“廉政约谈”活动,把教育提醒放在日常,分层分级开展个别约谈和集体约谈累计192人(次),签订纪检监察干部执行作风建设规定承诺书130余份,对如何履行监督责任和坚持从严要求进行咬耳扯袖;三是坚持奖先评优强队伍。组织开展2019年度“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巡察机构)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工作,通过公开推荐和民主测评,对评选出的12名同志进行表彰,并在县纪委湖海清韵微信公众号分期推送,充分彰显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风采,营造了“进位争先”的良好氛围。
持续推进队伍作风建设。一方面,通过刚性约束,扎紧“制度笼子”。制定了《阜宁县纪检监察(巡察)系统作风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重点整治吃喝上、交往上、车轮上、信访办理质效上和案件审查调查规范上等五个方面的不良风气,进一步重申“同城不得接待、公务接待不得饮酒、工作期间不得饮酒、公共场所不得酗酒”等禁止性规定。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纪律,树牢廉洁作风。严格执行江苏纪检监察干部“六条禁令”、盐城市纪检监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会交往守则、阜宁县纪检监察干部十条行为禁令和纪检监察干部接受宴请并饮酒情况报备规定等,今年来共收到饮酒报备单20余份。结合“510”警示教育活动,坚持正面引导,反面警示,选取干部身边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贴近看、跟着干,组织观看由该县纪委监委制作的警示教育片《贪欲尽头再难归》,以案说纪,以案明法,教育引导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知敬畏、严自律、尽职责。
持续促进年轻干部成长。一是搭建“传帮带”平台,促进成长进步。积极探索,帮助年轻纪检监察干部强化专业技能,不断为年轻干部的成长进步主动作为,搭建平台。持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实行年轻干部培养“导师制”,重点围绕信访件办理、案件审查调查、案件审理、公文写作、信息宣传等业务,不断更新帮带内容。5月上旬开展了机关、派驻35周岁以下年轻同志跟班接访学习活动,目前,已有6名同志完成跟班接访学习。二是搭建“激励”平台,提升综合素质。组织召开纪检监察干部自身建设座谈会,邀请镇区(街道)、派驻、巡察和机关年轻同志就“如何创新青年纪检监察干部培养”和“促进青年纪检监察干部成长”研讨专题展开交流座谈,激发年轻纪检监察干部学习、干事、创业热情,有效提升年轻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机关党建内容,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博览经典书籍”活动,通过“每季度推荐一本好书”培养青年干部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搭建“培育”平台,拓宽锻炼机会。积极向县委组织部推荐3名同志,参加全县青年干部培训班,拓宽年轻纪检监察干部的视野。及时对机关(派驻、巡察)部分中层副职岗位充实调整,组织开展中层干部竞选演讲会,为年轻干部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领导推荐、民主测评等方式,将优秀的同志推荐到重要岗位上锻炼。今年以来,有16名年轻同志提拔担任委机关中层副职,6名同志获得轮岗交流。
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一是完成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改革。分别印发了《关于深化派驻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阜办发〔2019〕94号)和《县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机构设置方案》(阜办发〔2019〕95号)文件,有序推进县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工作机制、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目前,7家县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分别配齐专职纪检委员各1名。二是进一步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明责履职。牵头组织各派出监察员办公室对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在岗在位情况进行督查并召开会议进行结果交流。结合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结果,组织专人核算2019年度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绩效,进一步树立村级监察联络员重实干、看实绩的风向标。三是推动廉政文化向基层延伸。认真贯彻市纪委监委“红色清廉村居行”活动要求,打造清廉村居,推动红色文化。以全县13个烈士命名村(居)党组织为载体,打造“清廉村居示范点”,进一步提升村(居)党员干部清廉履职,推动全县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不断向好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