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走进那片森林

 

前些日子,市内景点陆续对外开放,久未出行,趁双休日带着家人一起去了趟东台黄海森林公园。

因工作关系,我不是第一次到黄海森林公园,只是这次感觉更为心旷神怡。除了一如既往享受满眼的翠绿,领略满林的好空气外,还感受到“唯有植树志常在”这一番浓厚的人文底蕴。
  徜徉在森林,呼吸着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4000个的气息,折服我的已不只是占地6.8万亩、覆盖率达90%的成片林,还有森林建设背后汩汩流淌出来的林工精神。
  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黄海森林人,不仅用“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的创业精神时刻激励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造这片森林,建成全国最大的平原森林,更用崇廉尚俭、克己奉公的清廉之风滋养自己,捍卫与守护着这片森林,竭力当好生态文明的“护林员”。
  创业何其艰辛。寸木不生的盐碱地要变成绿洲、成为森林,需要的不只是科学和智慧,更需要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斗志。当年巴益宏接到组织任命,负责在盐碱荒滩开天辟地、建设林场时,面对家中上有年迈老母、下有5个年幼子女的沉重负担,他硬是咬咬牙,把家庭拜托给左邻右舍,一头扎进林场初期建设中。几十年来与一顶泛黑的草帽、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相伴,走遍了林场的每一寸田间地头。
  这只是勇担大任、负重前行的黄海森林人群像中的一个缩影。在当年他们破天荒地喊出“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的时候,就已注定了在今天的东太平洋海岸会有这么一大片人工森林的出现。这份坚韧、拼搏和奉献,是任何荣誉都换不来的。
  守业更需定力。在老一代林场职工的人生字典里,公与私、廉与贪,从来都是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这里有朱文恺宽待职工严律己、朱龙山拒收礼品守清廉、沈帮勤以身作则守底线、笪瑞琴公私分明表立场、梅树林克勤克俭为办厂等一批耳口相传的小故事。从领导到员工,从党员到群众,从外来知青到本地人,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支撑起黄海森林另一片天空。
  当年朱龙山任职场长期间,场部领导有批核权,可以批草木。有人登门拜访后藏了100元在抽屉里,人走后才被发现,朱龙山硬是骑着自行车追了几里路退还给了他。用他的话讲,“党教育我这么多年,党员要时刻保持精神上的自律与清醒,不该拿的千万别拿。”
  有人嘲笑沈帮勤“捧着金饭碗讨饭”,说如果当年趁改企时自己买下林场,现在的身价不知是多少亿了。沈帮勤却说:“维护集体和职工的利益,本来就是我的本分。林场姓‘国’不姓沈,对林场没有好处的事情决不能干,绝不可以买卖……”正是凭着“前辈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林场,不能在我的任期毁于一旦”的信念,林场干部职工守住了底线,也守住了林场的未来。
  在知青笪瑞琴眼里,拔一棵青菜、一根大蒜,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却反映了大问题。“如果我们每人都到田里你拔一棵我拔一根,破坏的是集体经济,违反的是纪律,如果不引起注意发展下去,势必要走到邪路上去。”这是一场公与私的斗争。他的日记中,这些浅显易懂的话,记录了当时林场知青真挚朴实的内心世界,也传递出林场建设伊始就坚持走上一条风清气正坦荡道路的讯息。
  陈存观书记习惯于为林场精打细算,已成了他人眼里一道势不能改的风景线。张耕富和他曾是老同事,去林场购树苗,想协商让价格便宜点,陈存观坚持按场规办事,熟人、生人都是一个样,从验苗、计数到结账一点都没有松口让步。
  浏览这些文字,有一个细节打动着我。当年知青潘兴旺到南京对接办纤维板厂事宜,买了三包大前门香烟用于公干,回来报销时负责批核的领导认为不符合财务制度,最后这位领导宁愿自己掏钱补贴给知青,也没有将此入账用公家钱报销。正是因为有这份浓郁的严管厚爱清廉风气,多少年来,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经济案件。
  从1965年黄海森林人开始在盐碱滩涂上培植沿海防护林,到如今这里成为“首批国家森林体验试点基地”“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半个多世纪的坚守,铸就了今天黄海森林这一生态文明伟大壮举。现如今那些腰杆挺直、昂首向上、行列有序的水杉树,何尝不是黄海森林人精神的写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着红色基因传承的盐阜大地,从不缺乏可歌可颂的故事,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黄海森林人,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见证者亲历者开拓者们,留下的不只是一片令人神往、生机无限的森林,更留下了一大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黄海森林人,正秉承着先辈们的信仰与执着,把这充满正气的林工精神传递下去。
  做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想,之所以选取黄海森林公园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示范基地,不仅是因为其彰显出来的优越生态环境,更基于其在保护性开发背后蕴藏着的无穷人文力量。
 
 这里,又何尝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廉政文化教育的示范基地呢?最美的风景在这里,最美的风景背后总是站着最美的人。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像黄海森林林工这样品质高尚的人,才汇聚成我们今天的浩然正气,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
  走进那片森林,走进一片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