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家国两相依


  今年10月1日,是国庆节,也是中秋节。

  举国同庆的日子遇上阖家团圆的时刻,如此巧合, 21世纪仅出现4次。这既是“家”“国”在时间上的巧妙连合,也是在内涵上的最好诠释——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

  在中国人的心里,家国是什么?从接下来的几个故事里,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归来

  “时隔七十载,山河已无恙”

  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9月27日上午,编号01的运-20专机搭载着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进入中国领空,两架歼-11B战机护航伴飞。

  “感谢你们把英雄带回家乡。时隔七十载,山河已无恙。”沈阳桃仙机场塔台发出“特殊指令”。

  “感谢塔台指挥保障护航。向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运-20专机机长说。

  11时18分,专机降落。随后,礼兵将棺椁从专机缓缓移出,把鲜艳的五星红旗覆盖在紫红色的棺椁上。

  这一刻,英雄们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山河虽已无恙,但那段用智慧、勇气、血肉之躯与飞机、大炮、坦克斗争的历史不可忘怀。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悍然发动朝鲜战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畔。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然而强敌在侧、唇亡齿寒。

  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里的那句歌词——“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那启明感同身受。“我的家乡凤城市蓝旗镇距离鸭绿江50多公里,一旦朝鲜被吞并,就直接威胁我的父老乡亲。”手中比划着地理位置,那启明回忆说。

  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上甘岭拉锯战的43个日夜里,山头被敌军的炮火削低两米,但志愿军们始终坚守阵地;在长津湖战役零下30多度的极寒中,战士们趴着不动,枪口齐刷刷对准敌军到来的路口。志愿军第20军172团连长杨根思带领一个排,阻击敌军“王牌”部队,战至最后一人,负伤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纵身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19.7万余名志愿军血洒他乡。

  70年斗转星移,人们对“最可爱的人”的敬仰从未改变,“接英雄回家”的愿望也不曾忘记。2013年,中韩两国达成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截至目前,累计有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由于时间跨度大、战况惨烈,遗骸发掘和身份辨识工作并不容易。据介绍,此次11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1368件遗物由韩方在朝韩边境地区的坡州、涟川、南扬州等地挖掘发现,辨别身份的依据主要是志愿军军服内侧油墨章上的姓名、部队番号、随葬遗物等。

  为了更准确地辨别烈士遗骸,2014年,在第一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后不久,民政部就启动了烈士遗骸DNA检测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去年10月,我国首次应用DNA技术确定无名志愿军烈士遗骸身份,并建成了首个志愿军烈士DNA数据库。

  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正因为有着深厚的家国责任,全体中华儿女才能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浴血奋战14载,获得来之不易的胜利。

  1938年,革命烈士沈尔七率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队回国参加抗日。战事紧张,他无暇回晋江家中探望母亲,心有牵挂。在给母亲的信中,沈尔七写道:“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

  穿越烽火,信念如炬,这是对家的深沉责任、对国的深情表白;回望山河岁月,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淬炼于挫折磨难,植根于民族血脉,绵长如江流。

  出征

  “让我去,是国家对我的信任!”

  2020年伊始,一张钟南山院士在高铁餐车上闭目养神的照片,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近日,钟南山在广东作抗疫专题报告时,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1月18日上午,我在开会的时候,突然接到马上赶往武汉的通知。”钟南山说,那次去武汉是去研判疫情情况,“让我去武汉,是国家对我的信任!”

  春节将至,火车票没了,飞机票也没了。钟南山挤上了当天傍晚5点45分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临时上车后被安顿在餐车一角。一坐定,他便马上拿出文件来研究。后来太过疲惫、闭目养神时,才被拍下这张流传甚广的照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国”这个看似宏大的字眼,显得朴实而真切;一幕幕风雨同舟、不负信任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演。

  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不少人是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他们的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双手因汗水长时间浸泡发白,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甚至以身殉职。

  守家即守国,护国即护家。“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是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医生的心里话,也是无数白衣战士逆行出征的勇气与底气。

  为早一点返岗,“95后”社区医生甘如意历经4天3夜从湖北荆州老家返回武汉,骑行超过300公里;来自湖北红安的向氏五兄弟,大年初一齐聚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一家人一条心,为了武汉早日渡过难关,咱们顶上去!”

  个人与国家,小家与大家,从来都是同身共命、同频共振。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全国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抗疫中展现的中国精神、危急关头迸发的中国力量背后,是中国人刻进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寒冷冬夜,武汉街头,《歌唱祖国》的旋律从一辆公交车里缓缓传出。浙江援鄂医疗队的医生王师就在那辆车上,他和换班的医生们唱起歌,给自己打气。路灯照进车窗,公交司机泪流满面。这一幕,深深印在了王师的脑海里。

  最近几天,4万面五星红旗挂上了武汉的大街小巷,喜迎国庆的氛围愈来愈浓,“中国红”迎风招展的图片和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秋风吹来桂花的香气,巷口小店里飘出热干面的味道,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充满“烟火气”的武汉,回来了。

  守护

  “守堤就是守家,守住大家就守住了小家”

  秋意渐浓,稻谷飘香,江淮大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在地处巢湖流域的安徽省肥东县,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里稻穗低垂。家庭农场主王军民的稻田里,3台收割机来回奔忙,一辆辆货车满载着稻谷,驶向晾晒地。

  “今年水稻生长期遭遇连续强降水,田里进水了,政府部门派出挖掘机给河道清淤、帮助排水,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查治,这才取得了不错的收成。”王军民感慨万千:今年水稻亩产能达1100斤。

  庚子之夏,大雨滂沱,我国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7月8日,江西省鄱阳县问桂道圩堤出现漫决险情。

  江西省萍乡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余雷欢和52名队友紧急集结,长途奔袭6小时驰援,次日凌晨投入战斗。他们肩扛背驮沙袋,紧急构筑围堰,一直奋战到深夜,最终化险为夷。

  为了不让父母牵挂,余雷欢没有把上前线抗洪的事告诉家人。而他万万没想到,爷爷和爸爸也瞒着他,上了老家九江市江洲镇的长江大堤。

  原来,今年江洲镇发布公开信,号召在外乡亲回家抗洪。余雷欢的父亲常年在九江市区开餐馆,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回江洲。更让人意外的是,69岁的爷爷也加入了抗洪志愿者队伍,昼夜巡堤查险。

  “爸爸和爷爷的年纪都不小了,我作为晚辈,多少会有担心。但想到一家三代人携手守护家园,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余雷欢说,圩堤那边就是他们的家,守堤就是守家,守住大家就守住了小家。

  余雷欢一家,是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全力防汛救灾的一个缩影。他们积极参与隐患排查、巡堤查险,高峰时期有70余万名干部群众上堤防守,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曾经,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治理长江、治理淮河、治理黄河,建起水利工程,培固堤防水坝,无数十年九涝之地变为千里沃野。

  如今,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凝聚力量,筑起一道道守卫家国“冲不垮的堤坝”。截至9月底,今年全国大江大河主要堤防、重要防洪工程未发生重大险情;紧急转移安置471万人次,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47.7%,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攻坚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悬崖村有了酒店,成了景区,老百姓有了收入!”9月1日,“悬崖村飞人拉博”上传了一条短视频。视频里,清澈的山泉潺潺流下,大山在云卷云舒中苏醒,游客三三两两徒步山间……如此美景,令人心驰神往。

  这位“飞人”,是四川凉山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某色拉博,而阿土列尔村,便是备受关注的“悬崖村”。

  5月12日,天刚蒙蒙亮,阿土列尔村的村民们早早起床,背上行囊家当,走下2556级钢梯,搬进位于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房。

  当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是出路。从攀藤梯、爬钢梯,到上楼梯、坐电梯,“悬崖村”村民们告别“山头”,搬进“城头”,开启新生活。而像他们一样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还有全国960多万贫困群众。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家庭。“悬崖村”蝶变是脱贫攻坚成果的真实写照。2016年至2019年,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当前,全国上下正全力冲刺,啃下最硬的骨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同在5月,毛南族群众也收到了一条好消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摘帽,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毛南族过去曾叫毛难族,意为“受苦受难”的民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受益于扶贫政策和不懈奋斗,毛南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我国56个民族中,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有28个,其中已有25个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从2016年的20.6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2万人。

  日土县是西藏阿里西北部的一个边境县,去年2月份退出了贫困县行列。乌巴·平措南加一家五代人生活在这里,始终做着同一件事:守护祖国的边境线。

  “工作20多年,其间也有调到拉萨的机会,但总想着家乡是养育我的土地,是父亲和祖辈们为之战斗过的地方,舍不得离开。”乌巴·平措南加的小儿子曲阿说。

  为了实现脱贫奔小康的千年之梦,290多万扶贫干部扎根一线,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家国担当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而对像乌巴·平措南加一家一样的各族群众来说,家国情怀也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每分每秒的行动,是对本职岗位的默默坚守,是在雪域边疆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国人无尽的遐思;举头望月,一抹悠长的家国情怀萦绕心头。

  家国很大,大到960万平方公里,大到“蛟龙”入海、“问天”探火、“嫦娥”奔月,征途是星辰大海;

  家国也很小,小到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小到唱一首国歌、出一次早操、拼一场球赛,是平凡生活中流露的点滴感怀。

  在你的心里,家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