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跨越!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导读】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在今年“交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将在今年照进现实。
编者按: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年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乘风破浪、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为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即日起,本报开设“‘十三五’成就巡礼”专栏,回顾和梳理“十三五”时期我市各领域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敬请关注。
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发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发展的幅度。
回望“十三五”,全市上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两聚一高”主题,坚持人民至上,建设幸福盐城,抓好“六稳”“六保”,深化“两海两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精彩答卷:“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到2020年底将如期实现“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在今年“交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将在今年照进现实。
构建产业支柱,激发盐城动力
新理念引领发展新方向。
围绕产业强市,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坚定不移推动产业提质,在转型升级上激发盐城动力,坚决守住实体、筑牢根基。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盐城围绕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
谋篇布局,妙手落子。目前,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终端、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绿色标志性产业形成比较优势,一批支柱型新产业已然形成。
9月26日,2020(第十六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正式拉开帷幕。起亚第四代嘉华和凯酷、华人运通旗下豪华智能纯电品牌高合HiPhi等8款车型精彩亮相,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盐城抢抓国家实施汽车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机遇,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向,全力支持起亚整车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华人运通汽车量产,已成为江苏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
环保产业是盐城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集聚1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的研发机构达22家,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30多项,是国内首家环保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的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之一。
9月7日,2020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在盐开幕。近年来,我市持续举办论坛,整合跨界创新资源,为盐城未来发展赋“能”,为能源未来发展赋“能”。
作为海洋大市,盐城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全力予以推进,目前已建成投产海上风电项目13个,装机容量291.3万千瓦,占全国1/2、全球1/10;新能源产业保持20%以上年增长速度,上半年逆势增长24%,预计全年开票销售突破600亿元。盐城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
大数据是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助推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盐城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目前建成江苏唯一的部省市共建大数据产业基地、苏北首条直连上海的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与华为、阿里巴巴、微软云、国信优易等一批顶尖企业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五年间,盐城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更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2.3亿元。
丰富开放内涵,增创盐城优势
立足沿海谋崛起,立定绿色求跨越。新的历史条件下,盐城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沿海”不再是一个距离海边远近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区域经济概念。
面向现代海洋,拓展开放空间,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集聚资源要素。盐城举全市之力着力构建沿海地区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江苏沿海开放高地。
千里海疆起宏图。港口建设如火如荼,港城绽放新姿,临港经济区承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盐城“一港四区”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实现“全覆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空港、海港,是天造地设的黄金组合。南洋国际机场融入全省航空网络,开通全省唯一至韩日全货机航线,去年旅客吞吐量实现209万人次。
充分发挥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抢抓叠加机遇,盐城加快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全面落实中韩自贸协定,我市常态化建立中韩“快捷通道”,与韩国11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关系,近千家韩资企业入驻中韩(盐城)产业园,总投资超80亿美元,年销售额突破150亿美元。
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通过学习上海,服务上海,联通上海,盐城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而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城市能级,努力把盐城建设成为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和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依托上海在盐城境内有307平方公里“飞地”,合作共建上海和江苏省级层面唯一合作园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与上海合作共建16个园区。依托这些园区,盐城主动接轨产业,承接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产业转移,与上海临港集团、光明集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盐城位列长三角27个城市中心区之一。在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面前,盐城把接轨大上海、深耕长三角,作为开创沿海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深化与沪浙深、宁苏常等地合作,打造面向长三角、大湾区的产业联动集聚区。
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盐城成果丰硕。去年,全市新开工来自长三角地区企业投资的亿元以上项目171个,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37个。全市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上半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1.2亿美元,同比增长6.7%。
建设美丽城乡,展现盐城形象
站位中心区,建设人人共享的美丽城市,这是市委、市政府最挚诚的守候和不变的追求。
城市的核心是人。在城市建设中,我市始终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统筹规划市域、市区、县城、镇街和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市委、市政府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城市组团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50多平方公里,市区“三横五纵”快速路网和“十三横十二纵”城市主干路网基本形成,智慧、人文、生态、宜居的江苏沿海中心城市初具雏形。
改善住房条件是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把棚改和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强力推进。去年全市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3.13万户、285万平方米,其中市区2.3万户、218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11个。
2016年起,我市启动实施农村康居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提出的明确要求,我市扎实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去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97个,5.1万农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喝上干净水是民生基本需求。2018年12月23日,盐城市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全线通水,盐城历史上最大的跨区域引水工程圆满竣工,近500万群众喝上来自长江的优质水。
针对民生痛点,回应百姓期盼。我市投入近200亿元,集中实施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市区第Ⅲ防洪区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实现精准治水新突破,倾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城市。
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第14处、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国内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去年,新增成片林15.6万亩,改造既有林20万亩,造林面积全省第一,城镇绿化覆盖率37.2%,创成国家森林城市。盐城“好空气”连续全省最好、优良天数全省最高、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
五年来,从住房、医疗、教育,到物价、就业、社保,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焦点,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决胜仗。去年底,全市7.6万低收入人口如期全部脱贫,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20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