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汴河头
我明明住在城市的中间,但母亲喜欢称我住的地方叫汴河头。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汴河,也称汴水,自河南荥阳一路东流。说到汴水名气之大,不能不提起鸿沟。汴水在荥阳的一段称蒗荡渠,就是战国至秦汉间的鸿沟,为楚汉战争中划界的地方。
按理说,汴河头怎么也应该在河南。但我是住在汴水的下游——江苏泗洪。古汴河有两条故道,一条由今河南流经江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元代为黄河所夺。另一条隋朝以后的汴河故道,也就是隋炀帝征发民众开掘的大运河通济渠东段。此道由河南商丘改经安徽、江苏入淮河。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两条汴河故道均已湮废。但一娘九子,幸存在泗洪境内的汴河,早已自立门户。通济渠泗洪段全长31公里,保存最为完整。沿岸古迹尚有唐宋时期的花园遗址、隋代麻胡城遗址、清代城北井等。
既然自立门户,岂能成无源之水?清嘉庆元年,睢宁境内的濉河因下游河床被泥沙堵塞,于孟山湖改道南下,至今泗洪入汴河,形成濉、汴合流。汴河在泗洪县城的世纪公园处,承接上游濉河之水,分流至洪泽湖。这样一来,汴河穿城而过,泗洪也由此成为汴河的源头所在。我住汴河头,看来母亲的话倒也确切。
“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频波。”“隋堤迢递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汴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著名的“汴京八景”,就有“汴水秋声”和“隋堤烟柳”。北宋时期,汴河上舟船如织,日夜不停,是汇集汴京的交通命脉。“汴水秋声”的美丽图景,尚可从以下古诗文中得以回看和领略。“婉秋临汴水,浪卷雪千堆。午夜听秋语,天音落地来。荻花歌乐荡,灯影桨声徊。往矣沧桑远,今朝仙阁台。”
曾几何时,泗洪境内的汴河淤积严重,两岸堤身矮薄。每逢大汛,河水漫溢洪涝交浸,两岸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国成立后,古汴河经过多次整治,昔日淤塞引排不畅景象早已不在。近年来,当地政府结合水环境治理,修建了贯通洪泽湖湿地公园的通湖大道。两岸农田铺金滴翠,稻香蟹肥,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现在世人眼前。
时至今日,住在汴河之滨,白天更是满眼车水马龙,夜晚常闻“淅沥以萧飒,奔腾而砰湃”之声。汴水秋声,胡为而来哉?很多次深夜,以为大雨倾盆,披衣站到阳台上,却见“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汴河牵动着无数人的乡愁。母亲的老家就在汴河下游,我无数次动员母亲到城里随我住,但她总是留恋着乡土。看着我有些失落的样子,母亲赶忙安慰说:“你住在汴河头,我住在汴河下游,我们不都能看到汴河里的水?”母亲还告诉我,她经常会在梦里陪我在河边放纸船,看到汴河感觉我就在她身边。
(高铠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