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百家诤言

重视生态考核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十八大)

重视生态考核建设美丽中国
朱海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对我们的干部政绩的考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重视干部的生态政绩考核已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考核干部的政绩,往往是以单纯的经济指标论英雄。很多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为追求政绩,不惜引进污染企业,不惜以牺牲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这无异于是一种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式发展方式。据报道,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9.5%,但利用单一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我国的GDP增长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这样的“政绩”越多,给当地带来的生态破坏也越严重,百姓的利益损失也就越大,甚至造成“几位干部出政绩,几代人吃恶果”的现象。  据报道,目前我国水和大气的污染程度令人担忧。据估计全国有7亿人经常饮用不洁净的水,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有些江河沿线的污水导致癌症、流产和发育不良的高发生率。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 
  前人赚钱,后人遭殃。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从短期看取得了经济利益,提高了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准。但是,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损害了人民身体健康,降低了人民生活品质。同时,污染者在使用环境资源时所聚集的财富,与修复治理其破坏环境所需成本相比,相差成百上千倍,代价十分巨大! 这样的“政绩”与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相比,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节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人们的共同心声和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实现经济GDP的增长固然是很重要的政绩,但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考核干部的政绩,是一种短视行为,也是一种极端不负责的行为。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除了数字指标外,还包括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社会的长足发展,才能保护群众的利益。
      因此,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都来算一算政治帐、民心帐,在重视干部“经济GDP”考核的同时,更要对干部实施“生态GDP”考核。生态考核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全面发展,衡量出领导干部的综合政绩,是考核干部政绩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标。只有注重把干部政绩与生态政绩挂钩,与职权利挂钩,与他们的升迁与罢免挂钩,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宏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