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守好初心与良知
明代大儒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更是“心学”说的集大成者。最近,偶于闲暇之时读其《传习录》,稍觉有所得,后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讲话,竟将王阳明讲的“良知”与总书记讲的“初心”关联起来,以为总书记关于初心的精彩阐释,既有对我国古代心学的精粹传承,又深蕴唯物辩证法,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逝水如斯,人生漫长,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便会得真如人生,便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我心光明的至善境界。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良知”与“初心”,又怎么样才能守好初心、不违良知。笔者不揣浅陋,精略理解如下。
在我们生而为人时,我们的一颗心,是最干净、最柔弱的。说它最干净,是因为这颗心没有经过尘世的污染;说它最柔弱,是因为这颗心没有经过人世的风雨与坎坷,它既不知世间种种的苦难、诱惑,也没有经历过世态炎凉,更没有品尝过世情的烈度、亲情的深度、爱情的纯度与友情的广度。而在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树立理想、立下一生的志向,这个理想、这个志向,我们把它叫做为人的初心,这时候的初心,都是积极向上的,可以说是真善美的结晶。而在我们成为一名党员时,我们便立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要唯物地看待生而为人时的初心。人自从在母体中孕育成形时就有了一颗心,此时之心,我们称之为人的本心。对这个本心,孟子称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留下的“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之初的本心无善也无恶,它像一块未经打磨的浑金璞玉,洁净无瑕、晶莹剔透。那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怎么才能使我们永葆初心的干净与纯洁,我觉得既要经历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也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健康的人生,在总方向上应该是永远积极向上,永远追求真善美的,而要实现这样的人生,就必须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这个“四自”要求,其实质就是儒家讲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唐代高僧神秀曾有一首偈诗说:“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们生而为人时的初心,就如佛家所称的“明镜台”,所谓“勤拂拭”,就是一个不断反思、改过、领悟的修炼过程,因此,我们要永葆为人时的初心,就需要以严格的反省与自律,克制不正确的欲望,不断向真向善向美,成为一个有良知而充满正能量的人。
要牢记立身成人之时的初心。在成人时我们的初心所表现出的具体形态,就是树立的理想、立下的志愿。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张载年轻时立志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立志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末四大中兴名臣左宗棠立志说:“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我们虽无先贤的高天远志,但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都会树立自己的理想,这些理想和志向总是希望不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且希望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但是总有一些人,会在成长的历程中渐渐迷失方向、泯灭初心。绝大部分人在青少年时代总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想当科学家的有之、想当医学家的有之、想成为文学家的有之,等等,当多年以后谈及这些话题时,大家往往会说上一句:“那时太幼稚了”,其实,我的理解恰恰相反:不是那时我们太幼稚,而是现在的我们没有坚持、意志衰退了。
要守好入党之时的初心。我们每一名党员都是抱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抱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抱定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在成为预备党员时,都举起自己的右拳面向党旗作出庄严的承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办理大要案件的过程中,召开民主生活会是一个规定的程序,在重温誓词过程中,有的党员面带微笑、麻木不仁,有的党员面带愧色、默默不语,有的党员失声痛哭、后悔不已。我不能估算出在座的党员干部,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的宣誓内容,列宁同志说过的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人忘记成人的本心、做人的初心、忘记走过路,就意味着背叛人生;一个党员如果忘记了入党的初心和誓言,丢弃了永远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就是对党和人民的背叛。《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对于这句话,我想我们更应该细细咀嚼“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这后半句,要且行且珍惜,不要总是走着走着,就丢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