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抗战故事】"泥腿子"的忠义与担当
8月7日,行走在江西省吉安县将军公园,县纪委干部李斯琴神情庄重肃穆。“我的爷爷就长眠于此。”李斯琴告诉记者。
怀着对先烈的崇敬,记者与李斯琴缓缓登上台阶。满眼翠柏间,一排排红军墙格外显眼。上面,镌刻着从吉安这块红土地上出征或牺牲的红军和烈士英名。
“全县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的有10049名,这些名字全部刻录在了红军墙上。”李期琴说,她爷爷的名字李皇生也在其中。
站在那个熟悉的位置,李斯琴一边轻轻抚摸着爷爷的名字,一边向记者转述由家中老人口口相传的那段令人激情澎湃、难以忘却的战斗岁月。
1939年3月,南昌沦陷。日寇随后向南进犯,吉安一时成为江西抗日战争的“大本营”。故事就发生在1941年的冬天。
爷爷是吉安县澧田镇历山村人。他是个身高一米九、一次可挑起100公斤粮食的壮汉。村民都说他“个子大、力气大、胆子大”,有啥事儿也都爱找他商量。
一天,村民七哩慌慌张张地找到他说:“皇生,日本鬼子要打到澧田来了!”爷爷思忖片刻后对七哩说:“快把村里的男人都叫到打谷场来!”
“日本鬼子就要打到澧田了!我们要想办法和他们拼了!”爷爷振臂高呼,对赶来的50多名乡亲说道。
在他的倡议下,村里的老少爷们迅速组织起来,把长矛、梭镖、土枪、土炮找出来进行武装。爷爷给大家详细分工,组织了演练,并提出了“三个不打”的原则:看不见不打、瞄不准不打、打不死不打。
半个月后,一个日军小分队果然窜到澧田。他们见村里既无人也无粮,恼怒之下决定放火烧村。
顷刻间,土枪、土炮、石块密集地“招呼”上去。日军顿时像炸了窝的马蜂似的乱窜。村民们首战告捷,只有3名日军侥幸逃回。
后来,日军多次来袭,游击队虽小有损失,但都在爷爷的带领下化险为夷。日军终究装备精良,村里单打独斗不是办法。爷爷决定,和附近的竹江游击队联合御敌。
可谁去和竹江游击队联系呢?爷爷自告奋勇:“如果我没回来,大家按照约定7天后发动进攻。家里的老小,就拜托乡亲们了……”
这一走,竟是永别。在返村的途中,爷爷遇上了日军巡逻队,不幸被俘。在严刑拷打下,爷爷始终未吐一字,最终遇害,并被抛尸泸水。
7天后,两支游击队如期发动突袭,日军腹背受敌,加之深入山区补给不足、地形不熟,最终损失惨重败走赣北。胜利的号角,祭奠了烈士的亡魂。
接过李斯琴递来的熠熠生辉的革命烈士纪念章,记者感慨万千。“山何巍巍,天何苍苍;魂兮归来,以瞻家邦”。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李皇生只是千百万普通烈士中的一员,面对日军的铁骑,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忠义和担当!
记者站在高高的山顶,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清澈的泸水河穿城而过,烈士们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已成现实……(记者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