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人生路 ——反腐纪实文学《追问》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反腐纪实文学《追问》,掩卷遐思,除了对贪腐分子的嗤之以鼻与愤恨,心头涌现的更多的是对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的惋惜。
书中8篇故事的主人公,都曾是“社会中坚”、“国家栋梁”,他们或是军转干部,或是政企职员,或是出身农村的教师……他们曾经身处高位、受人尊敬、生活无忧,却依然不满足于党和国家给予的一切,铤而走险甚至无节制地贪污腐败。他们的命运承载着成与败,他们的人生兼并着功与罪,他们的灵魂交织正与邪。曾经他们是年富力强、成绩突出的人中龙凤,办成过许多惠民利民的好事,一步步升至高位,即便在回忆以往之时也难以抑制曾经为工作为事业拼搏付出的自豪感。他们也曾谨慎言行,坚守信仰,恪守着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怎奈一念偏差,步入深渊,从追求道德高线到失守法律底线,从严词拒绝到半推半就再到四处伸手……人性往往如此耐不住考验,诱惑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欲望即如滔天的洪水,瞬间冲垮了人生的堤坝。
跟随作者客观的视角,我短暂地历经了他们的人生,窥探了他们的内心,让我颇为感慨。书中最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海之内》的原交通厅副厅长。曾经的他亦是为事业激情洋溢,为地区的交通事业积极发展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为省里的基建项目奔走,为地方发展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好干部。可以此居功自傲的他仅因落选正厅长,就开始了“叛逆人生”,从过去的为项目审批“踏破铁鞋”到后来沉溺于高尔夫球场上演“挥杆达人”,身边原是同心拼搏的战友替换成了吃请玩乐的狐朋狗友。与其说是那位姓董的朋友为他撕开了纵欲的口子,不如说是他自己因为那权力的欲望未得到满足,亲手开启了罪恶之门,轻易丢掉了理想信念,在享乐中沉沦、迷失自我,懒政怠政,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满足自己的私欲,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直至被彻底打垮,才意识到困在了自我认识的藩篱,因一时得失而自甘堕落,最终将自己送入了牢笼。
这位原交通厅副厅长悔悟之言令人动容:“人啊,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跟规划一条实体的公路不一样,这个没有图纸让你改来改去,一旦上路了,没那么容易来来回回地调整方向,甚至重修一条出来。修改工程自然容易,修改人生,难。”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如果书中的这些精英们能够始终坚守初心,一直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披荆斩棘,即便未能位居高位,但是被“为崇高事业奋斗终身”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的笼罩,留下赫赫政绩,泽被大众,岂不壮哉?
人生就像是一场与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恶”赛跑的马拉松。这样的深度阅读让人叹惋,我想此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犯错者的灵魂追问,更在于对在位者的警戒与忠告。人不能把钱带走,但是钱能把人带走。一步错终身悔,一念差万千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导引着自己走上不同的道路,得到不同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应当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本心,织密贪欲的拦网,抵制诱惑、修正自我,在工作时间和斗争磨砺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好时代的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