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不桡
“守正不桡”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颜师古注:“桡,屈也,不为众曲而自屈也。”成语的意思是: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屈从,不讲情面,强调不因外界压力而违背原则。
不桡者,胸怀正气、以公行事,故能正道直行,面对权势亦不折节、不屈服。东汉董宣在担任洛阳县令期间,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公然行凶杀人,他亲自率领衙役在洛阳街头围车搜出罪犯,历数罪行,将其就地正法。如此正义凛然、不讲情面,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正所谓“守正为心,疾恶不惧”,为官者坚守正直之心,就能做到秉公执法,敢同各种不良现象、奸邪小人作斗争,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不桡者,心有所戒、行不偏移,故能持正守廉,面对诱惑亦不动摇、不屈从。明代监察御史吴讷在巡视贵州返京途中,当地土司想赠送他黄金百两,以求多多美言,一直追着送到夔州。吴讷面对礼盒,没有启封即退回,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意思是说,我本轻装简行,前方水急滩险,岂肯收你分毫。如果我有贪赃之物,哪怕拿了点土特产,就让我沉在江中。寥寥数语,掷地有声,尽显刚正不阿之品格。
守正不桡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节,面对压力和诱惑,有人始终不卑不亢、刚毅不屈,而有人却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宋人杨万里,平生廉介正直。当朝权臣韩侂胄修筑了一座南园,嘱托杨万里写一篇《南园记》,并许之以高官厚禄。杨万里非常鄙视韩侂胄的行径,斩钉截铁地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与杨万里宁折不弯的骨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朝代许及之巴结权势的丑态。一次,韩侂胄过生日,许及之来晚了,竟然从狗洞中爬入。后又向韩侂胄哭诉自己久不升官,最后竟然屈膝下跪,磕了几个响头才起身。如此情状,被后人讥讽为“屈膝执政”。
南唐徐锴有言:“正者,守一以止也。”守正不桡是一种定力,坚守正道走到底,不为利害所动、不为私心所俘,始终如一、矢志不渝。大革命时期,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张佐臣、候补委员杨培森在开会时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二人毫不屈服,视死如归。张佐臣对难友说:“革命是会胜利的,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杨培森尽管意识到他们可能马上会被杀害,但丝毫没有畏惧与退缩。他说:“我们既被捕,只有死而已,诸同志宜各努力奋斗。”二人就义时,神态自若,仍高唱《国际歌》。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党员干部当正心明道、持节不桡,不为私所惑、不为邪所媚,不断增强对歪风邪气的免疫力、抵抗力。在各种诱惑面前,既要“眼里识得破”,又要“肚里忍得过”,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锻造,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